重温“两论”经典 感悟哲学智慧
毛泽东同志一辈子酷爱哲学,从青年时期开始,他就认为改造世界、改造中国“当具大本大源”,“从哲学、伦理学入手,改造哲学改造伦理学,根本上变换全国之思想”。哲学的学习研究使他能在复杂的革命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抓得更实,引领历史前进。 面对中国共产党当时面临的工农民主运动的兴起与大革命的失败,土地革命运动的兴起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这样“两起两落”的曲折历程,在红军历经艰辛结束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毛泽东同志认为有必要深刻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教训,大规模培养干部,加强理论学习,武装干部头脑,迎接伟大斗争。1937年4月到7月,他亲自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授《辩证法唯物论》课程,并撰写讲授提纲,其中的两个章节后来单独成篇,就是《实践论》和《矛盾论》(简称“两论”)。“两论”虽然写于80多年前,但是它所包含的基本原理、原则和科学方法,具有普遍意义,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光辉典范。今天我们学习“两论”,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找到指导工作的方法,在分析复杂问题的场景下尤为有用。 一、“两论”的思想实质 1、实践出真理 这个认识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不同革命时期惨痛的教训。1933年9月,当时的党中央领导人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中,因盲目照搬苏联的革命经验,坚持走阵地战、夺取城市的策略,反对毛泽东指出的建立农村根据地、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方针。在当时敌强我弱的环境下红军伤亡惨重,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教条主义给我们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实践论》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来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指出,事物是客观的、变化的以及不同事物的内在是不同的,用他国的经验解决我国的问题,用过去的经验解决现在的问题,用主观的意志去改变客观的事实,这都是徒劳的。“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 2、认识和实践是螺旋上升的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对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都有不少论述。王阳明的“格物致知”强调认识来自于实践,“知行合一”强调即使有了认识也必须通过实践才能改造事物。《实践论》认为,只强调实践的“经验论”,认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和只强调理论的“唯理论”,否认直接经验、否认实践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毛泽东指出,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从实践开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知识,还须再回到实践中去。认识绝非一次所能完成的,难免犯错,需要再实践、再认识。“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因此,实践和认识是在循环中前进的,是螺旋式上升的。中国革命就是在失败中不断总结、调整、前进的,马克思主义也不断在中国化。 3、捉住主要矛盾 矛盾是普遍存在、对立统一的,矛盾也是不断变化的。随着外部条件的不断变化,矛盾也在不断变化,有的矛盾会消失,有的会新出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也会转化。找到主要矛盾是问题分析的关键。主要矛盾是影响某一事物发展进程的关键矛盾。《矛盾论》告诉我们要学会仔细分析,捉住主要矛盾。比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看似是国共两党的矛盾,实际上是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共产党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抗日的爆发,让国内阶级矛盾变为不那么重要,中日民族矛盾变为主要矛盾等等。 4、重视调查研究 认识了矛盾这个基本的哲学工具后,如何落地使用呢?在《实践论》中提到了如何使用调查来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一切结论都要产生在调查结尾,而不是开头。调查的过程就是人们对事物认识加深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二、学习“两论”的时代意义 1、用毛泽东哲学观点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 “两论”的诞生,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即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基本形成。今天我们认真学习“两论”,掌握毛泽东哲学思想,学会观察客观的外部环境和具体情况,不盲从、不迷信,从实践中得出感性认识,形成理性认识再用于指导实践。想问题、办事情,要自觉把工作放到全局中去考虑,善于从大局看小局、从长期看短期。只有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好。 2、坚持实事求是,提高解决问题能力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坚持实事求是,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要求真务实,遵循客观规律,针对不同情况作出正确决策,在具体工作中明确目标、找准定位,发挥优势,勇于实践、善于实践,最终达到提升自身工作能力,推动党的伟大事业发展的目的。(中央党校中央和国家机关分校2021年春季学期中共审计署党校处级干部进修班学员、审计署教育审计局 阮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