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聚新攒优 加速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 郭坚
中央提出,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努力在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上迈出更大步伐。就制造业而言,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做到增量崛起与存量升级并举,既要培育发展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也要化解淘汰过剩落后产能、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老树发新枝”,焕发新的生机。
聚焦新引擎 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所在。近年来,重庆高度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按照“创造新供给、打造新动能”的目标,紧跟产业变革趋势,结合国家战略,立足重庆实际,布局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物联网、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建立8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等20多支投资基金,从资金、政策、机制等方面全方位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2016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722亿元,增长51%。预计上半年实现产值1812亿元,同比增长36.7%。
下一步,重庆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按照产业垂直整合模式,推进产业链条向深度和广度延伸,不断完善上中下游产品体系,丰富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内涵,努力形成集群引领、多点支撑的格局。
建议在国家层面要积极引领产业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布局,避免地区结构趋同化,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大力支持企业间战略合作和跨行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团,提高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水平。
聚焦新优势 全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传统产业是经济发展多年积攒下来的“家底”,新旧动能转换重要任务就是要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和新的发展优势。近年来,重庆按照“整机+配套”、“基地+物流”、“研发+制造”、“生产+结算”等垂直整合模式,推动“6+1”支柱产业集群式发展,促进传统产业提档升级。汽车行业建成以长安为龙头的“1+10+1000”产业体系,基本实现汽车产品所有细分市场的全覆盖,零部件本地配套率达70%。按照“品牌+代工+配套”模式,笔电产业基本形成“5+6+860”产业集群,建成了笔记本和平板电脑、手机等产品多样、品牌多家、ODM多种的“三多”生产体系。与此同时,积极发挥技术改造投入小、见效快、资源占用少的优势,用好技改贴息、综合奖补等政策,出台了鼓励企业技术改造专项政策举措,支持企业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改造提升现有产业,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从全国范围看,重庆工业技改投资占工业投资占比在25%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远低于广东、浙江等发达省份,技改还有很大空间。下一步,重庆将在淘汰落后产能的同时,加大“6+1”行业优化整合力度,加速汽车、电子两大行业转型步伐,提高产品附加值;深入推进“三品”战略,大力发展食品、纺织等“永远的朝阳产业”。
建议进一步健全完善技改鼓励政策,特别是恢复技改支持专项,精准破解技改最关键的约束条件,助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坚强柱石。
聚焦新产品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创新是产业发展的第一驱动力,也是我国制造业跃上新台阶,建设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重要保证。一直以来,重庆都将创新贯穿产业发展全过程,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资源链,促进各类创新资源向主导产业链集聚。出台了“创新驱动45条”意见,制定了企业研发准备金奖励、重大新产品研发成本补助等一系列配套政策,设立了产业技术创新引导资金,启动实施企业研发投入、研发机构、新产品开发3个“倍增计划”,积极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领域集聚,2016年规模企业研发投入24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1.03%。
下一步,重庆将突出研发机构建设、创新生态打造、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和新产品研发推广等重点环节,着力实现重大技术领域、关键技术环节和重点新产品的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产品,提高集群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接续替代的发展能力。
聚焦新业态 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
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各领域的渗透融合,突破了产业边界,各产业之间日益呈现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产业融合发展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
近年来,重庆以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为重点,引导支持企业广泛应用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促进企业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重点企业数控化率达到70%。积极推进机器人、智能机床、物联网、增材制造的横向纵向集成,加快互联网在制造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管理、销售服务的全产业链运用。
下一步,重庆将以制造业双创平台以及制造业互联网融合重大工程为重点,积极推进制造业企业内部智能化、外部网联化,力争催生更多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