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力推进众创空间建设 让创业变得轻松起来
上图 重庆市实施放权、让利、搞活等激励措施,鼓励各类群体创新创业。图为创业者刘啟洪(右)在众创空间与员工一起研发产品。
下图 重庆市网商产业园集聚了100多家小型企业,形成了产品生产、网络营销、物流仓储、金融服务等电子商务全产业链。
(资料照片)
众创空间时下在重庆成为一个热门话题,据不完全统计,重庆在建、已建成运营的众创新谷、创业大厦、YOU+国际青年创业社区等众创空间达30多家。来自重庆市发改委的计划显示,到2016年,各区县至少打造3至5家众创空间,各高等院校至少打造2至3家众创空间,全市众创空间达到500个以上,建成首批示范性众创空间300家;2020年,全市众创空间达到1000个。重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众创空间发展、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搭建孵化平台
推动创新型企业成长
“以前,注册公司需要明确的经营地址,要么是企业自有产权,要么需要企业签订长期租赁合同,而这对于创业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困难。”荣昌区科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困扰中小创业者的“注册落地”问题,荣昌区建成了首家众创空间,免费为企业提供网络、办公桌椅等设施设备。凡入驻该空间的创业者可享受小微企业的相关扶持政策,并且免3年房租。
“租一个工位就可以注册一个微型企业,这对我们创业新手来说,真是好消息!”这是来自永川区的大学生刘富桃发自内心的感慨。此前,他在荣昌区众创空间租下一个工位,并快速完成了企业注册,成为该空间首家入驻的小微企业。
众创空间不仅为创客提供一个低成本高产出的工作环境,也给他们打造一个创意交流、孵化的广阔平台。创客在众创空间可以交流彼此的创意和想法,不同领域、不同视角能碰撞出更激烈的火花。
据了解,荣昌区打造的这个众创空间总建筑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同时能容纳80多家企业,试运行的半个月,已经孵化出10家小微企业。通过融合线上线下,利用互联网思维,为创客提供一系列服务,引进投资等手段,最终将项目推向市场,接受考验。
江北区在筹建众创空间时,更加注重对传统的孵化器、科技园进行升级更新,发挥小微企业创业园等平台作用,在企业“培育—发展—壮大”三个环节上精准发力,着力打造“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三环相扣的梯度培育链,率先在全市构建“初创在孵化器、跃升在加速器、壮大在科技园”的科技企业成长形态与格局。
通过升级改造,江北区现已成功打造五里店工业设计中心1家国家级孵化器,江北区港城微企孵化园、重庆网商产业园等10家市级及区级孵化器,培育了企业536家,提供工作岗位5200个,接纳2000多名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目前,全区已建立以软件信息、智慧经济、医疗器械、研发设计等为主的港城工业园,以集成电路、物流配送、汽配制造等为主的鱼复工业园,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形成产业优势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日前,江北区人民政府与世联科创科技服务有限公司项目签约,双方计划共同将江北区石子山体育公园打造成为我国西南地区首个青年创业社区——小样青年创业社区,形成融合创业、产业、商业、物业四业态,囊括创业、工作、社交、文化、消费、居住六维度的有机混业生态圈。
记者了解到,江北区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统领,力争到2020年形成创业主体大众化、创新主体多元化、创业服务专业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创业路径资本化、建设运营市场化、创业模式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建成众创空间20万平方米以上,汇集各类创新创业人才2万以上,累计孵化创新性中小微企业2000家以上,培育上市企业5至10家,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努力把江北区建设成为新兴的全国创新创业高地。
借力“互联网+”
打造链条式创业模式
今年5月19日,重庆市与腾讯公司共同推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活动举行,腾讯公司与重庆北部新区签署众创空间项目合作协议,由此开启的一系列更深入合作将实现2000亿元人民币的产业规模。在腾讯公司与北部新区签署众创空间项目合作协议之后,双方将共同打造平台体验中心、移动应用展示基地、技术培训、平台研发在内的开发者服务平台,致力于服务重庆的互联网、物联网、移动应用等相关领域的创业团队,鼓励相关开发团队依托“腾讯云”服务降低开发成本。
重庆高新区也着力打好“互联网+”这张牌,形成链条式的创业模式,构建“苗圃+孵化+加速+产业化”孵化链条,加快建设国际科技企业孵化器等4个标准化孵化园;打造“线上+线下”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企业信息化服务网、科技资源库上线,全市首家科技服务大市场建成投运。同时,高新区着力推行“媒体+众创”“产业链+众创”“行业龙头+众创”等运营平台,出台了《促进科技创新鼓励办法》等组合政策,设立3000万元专项引导基金,集聚22家金融机构构建多元投融资体系,开发微贷等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产品21款,区域贷款余额增长40%以上。
截至目前,高新区成功建设英特尔联合众创空间等10个,培育创客企业或项目100多个,吸引1000多名创客落户,其中国家“千人计划”、973首席科学家领衔的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达7个。
整合各种资源
解除创客后顾之忧
日前,重庆市政府发布了《重庆市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从6个不同的角度通过采取放权、让利、搞活的激励措施,鼓励高校、院所及其科研人员、高等学校学生及留学归国人员、市外高端人才和高等学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军队复员人员、返乡农民工等各类群体进行创新创业。
“放权”就是将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全部下放给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等项目承担单位,处置不再审批或备案,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让利”就是坚持利益分享导向,将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和非财政资金支持的横向课题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合理分配,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收益的比例不低于50%。“搞活”即是针对科技人员可以在职创业、离岗创业和多点执业的收益、待遇方面的相关政策。
这三大措施对重庆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是欢欣鼓舞的消息,北碚区抓住了这个难得的契机,开创了一条校地共建众创空间之路。
今年6月1日,北碚区政府与西南大学签订了“创业创新校地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整合资源共建众创空间,推动校企合作,激发高校创新创业活力。双方共建的众创空间,包括建设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南大学微型企业创业园和提升“众创”平台服务效果等内容。其中,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将为入驻北碚辖区的创业者提供低成本办公场所和设施,以及更便利、全方位的创业服务。西南大学微型企业创业园则将采取“一园多点”建设模式,以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微型企业创业孵化基地为龙头,在西南大学相关学院设点,让创业孵化场所呈网状分布。西南大学为此将建立微企指导站,对学校师生创办的微企提供基础性服务,对学校师生落户北碚的成功创业项目给予奖励。北碚区政府为创业的西南大学师生提供注册登记、专利维权、融资担保、成果交易等全链条服务。
在科技园的帮助下,一批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成功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黄兴亮是毕业于西南大学化工学院的学生,去年6月,他成立了专业从事洗涤用品、清洁剂销售的重庆莘苒化工科技有限公司,并入驻了北碚国家大学科技园,如今公司年营业额达700多万元。
有了创新点子、创业想法却苦于资金不足,这是许多创客的烦恼。《实施意见》给创客们带来了解决问题的“良方”。
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王余果介绍,根据《实施意见》,市财政每年将整合不少于2亿元的众创空间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众创空间能力建设和运营绩效后补助。对众创空间的建设运营、房租、宽带接入、水电气等费用给予补贴,对购买公共软件、开发工具和科技中介服务给予补助,解决创客们的后顾之忧。(经济日报记者冉瑞成 通讯员 黄紫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