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邯郸肥乡“献血牛人”带起一个献血群体

25.08.2015  17:13


  该群体所在村庄无偿献血、志愿服务成新风尚

  邯郸肥乡县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多年如一日,坚持在无偿献血和志愿服务“第一线”。用他们的热心与热血,谱写平凡朴实却又感人至深的故事。据了解,这个群体是由一个名叫苗志亮的人带起来的。这么多年来,涓涓细流汇成大爱,一花引得众花开。

  一个可敬的人

  8月13日,家住肥乡县小康堡的村民苗志亮,来到邯郸市中心血站,这一次,他是专门为天津滨海新区刚发生的特大爆炸事故中受伤人员献血的。

  13年来,苗志亮累计无偿献血97次,其中,献全血2次,血小板95次,献血总量相当于4个成年人的血液总量,被誉为“献血牛人”。2012年,他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

  苗志亮今年35岁,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他常年在邯郸打工,2002年至今,坚持不间断参加献血,是村里第一个参加义务献血的人。

  说起最初献血的缘由,苗志亮说:“没啥,就是好奇”。2002年12月,他从工地下班经过邯郸市新世纪商业广场,看见路边停着一辆义务献血车,车里有许多人在献血。“当时也不知道献血是什么感觉,出于好奇,便过去了”。两天后冒着大雨就去了,得知自己的血液检查合格后,二话没说,撸起袖子就献出了400毫升鲜红的血液。此后,他便走上了献血救人的爱心之旅,一坚持就是近10年。

  一个感人的群体

  “一人献血百次,不如百人献血一次”、“不用燃烧自己,亦可照亮别人”……作为村里首位献血者,苗志亮对义务献血有着很深的理解。

  2010年2月,苗志亮女儿出生时,患有新生儿溶血症,医生输了两袋血浆才治好孩子的病,这更加坚定了他无偿献血和做志愿服务的决心。

  一个月后,潘寨村有一位产妇生产大出血,急需输血救治,几位亲人都献了血还是止不住,苗志亮获知后主动前去献血,无奈失血过多,最终没能挽回产妇生命。这件事让他认识到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要想治病救人必须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献血队伍中来。

  2012年,他组建起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并在市红十会采集了8毫升造血干细胞血样,成为一名光荣的造血干细胞血样志愿者。

  44岁的苗志刚是苗志亮堂兄,也是第一位加入他的献血志愿服务队的人。早在2009年,苗志刚就在肥乡县城献过一次全血,加入献血志愿服务队后,愈加激发出他无偿献血的热心和爱心。“看见别人都捐款、捐物,我条件有限,但也想为社会做点贡献”。6年来,苗志刚共捐献全血1次,机采血小板57次,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铜奖。

  在他们的带动影响下,张红义、苗志伟等20多位村民纷纷加入到献血志愿服务队。三年来,他们坚持长期固定参加义务献血活动,无论刮风下雨、寒霜酷暑,从未间断。目前,累计献血量超过60000毫升,有6人成为全国造血干细胞志愿者,1人成为邯郸市无偿献血志愿者。

  一个坚定承诺

  “只有身体允许,我们会一直坚持下去。”这是苗志亮和他的队员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2014年6月21日,村民苗志伟与上海一名年仅3岁的小白血病患者骨髓配型成功。今年8月11日,他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了造血干细胞采集移植,随后192毫升鲜红的“生命血”运往上海,输入到小白血病患者体中,完成了生命的接力和爱的传递。“我献的造血干细胞能使生命得以延续,我很骄傲。”苗志伟说,他的妻子、弟弟和叔叔都加入献血志愿服务队,并采集造血干细胞血样,成为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

  如今,他们为了献出合格的血液,都养成了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不抽烟、不喝酒,加强锻炼,按时作息。而且还涌现出苗志伟、张丽芬与苗红涛、李娜等无偿献血和志愿服务家庭,全家符合条件的男女青年个个都是固定献血者。

  一花引得众花开。记者了解到,现在的小康堡村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已成新风尚。并随着献血队伍的发展壮大,各种血型的志愿服务者越来越多,甚至还出现“熊猫”血型,这更加增进献血救人的益处。“无偿献血是一件彰显人性的善事,但对别人来讲,就是一次生命的延续,我们要将这件善事坚持做下去”。苗志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