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高考的历史印记 我们不会忘记

06.06.2015  10:25

  7日,又将是一年高考时。

  自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以来,这项考试历经多次改革,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那些高考的事,注定已成为无数人一生难以磨灭的印记。在高考来临之际,新华社记者通过回访,找寻那些难忘的高考记忆。

   “黄金三届”:高血压竟不被录取

  1977、78、79三届考生被认为是恢复高考以来的“黄金三届”。中断了10年后,高考成了真正意义的改变人生命运的独木桥。

  1977年,全国570万人参加考试,录取不到30万人,录取率仅在5%左右,而自2011年以来,录取率每年都超85%。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金光耀回忆说,1977年参加高考时,考题跟现在相比其实并不难,但因为人数众多,且包括自己在内的很多考生此前都因各种原因中断学习,因此大部分课程只能靠自学,竞争激烈,“甚至体检结果都会筛人。”

  当年,金光耀在安徽高考后体检出高血压而未被录取。第二年来到上海高考,提前吃了降压药才通过了体检,后考取复旦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至今。

  上海交大安泰管理学院院长周林回忆1978年高考时说,当时一共计入总分的有5门课:语文、数学、物理、化学、政治,英语则是招生参考科目,是真正意义上的“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他说,记得中学数学才教到一元一次方程,只能四处找材料自学。“我和哥哥同一年参加的高考,当时北大在上海招生不满,于是规定可以重新填报志愿,哥哥就进了北大,我进了复旦。”

   文言文满分作文:不因词藻因内容

  2001年,一篇《赤兔之死》传遍全国,文章通篇古白话,以熟谙的三国故事为基础,编撰了赤兔马为诚信而殒身的感人故事,凸显了“真英雄必讲诚信”的主题,获得满分。此后,高考文言文作文屡屡出现,随之的争议也不断。

  《赤兔之死》作者蒋昕捷在高考后被南京师范大学录取,如今就职于媒体。他对记者说,当时自己的作文能获得满分,有独特的时代背景:一是高考提倡作文创新,二是当时社会上发生了很多不诚信的事情,呼吁诚信确实引起了社会的共鸣。

  此后,文言文作文不断涌现,然而高分者寥寥。蒋昕捷认为,并不建议刻意模仿使用文言文,作文讲求的是解题、立意和情感,有些作文文笔平平但最后还是能获高分也在于此。

   “可乐男孩”:分数不是永远的目标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第4天,被困废墟的四川绵竹东汽中学高二学生薛枭终被救出,获救后,他的一句“叔叔,我想喝可乐,要冰的”打动了世人,很多人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却记住了这个“可乐男孩”的乐观和坚强。

  此后,薛枭被上海财经大学免试录取,如今在可口可乐四川声誉管理公共事务部门任职。他告诉记者,地震那年他高二,虽然平时高中成绩不错,但没想过被保送。“地震前对高考的印象只是‘残酷’二字,目标就是进大学,但进了大学后才认识到,分数也好,高考也好只是人生一个阶段。”

  薛枭坦言,虽然当年自己被录取有些质疑的声音,但这反而促使了自己明确了未来的目标和方向:通过专业知识和责任来回报社会。目前薛枭的主要工作就是执行可口可乐公司的社会责任项目,通过亲身参与帮助或影响了很多的人,以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面对未来生活。

   保安哥:为的是丰富精神世界

  2007年,专科毕业的甘相伟来到北京大学做保安;2008年,他通过成人高考考入北大中文系;2012年6月,他的书《站着上北大》出版发行,北大校长周其凤为该书作序。他的经历感动了无数人,被称为“保安哥”、“励志哥”。

  甘相伟坚定地认为小人物也应该有精英意识,大专毕业后的甘相伟在广州工作一年后,毅然辞职来到北大,即使只能做一名普普通通的保安。“高中阶段我读了很多关于北大的书,里面对未名湖的描写和学者的描述,在我心中埋下了一个北大梦。”

  在他之后,“保安哥”不再是指一个人,而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一个高考群体,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名校都接连上演甘相伟式的励志故事。

  如今,甘相伟在北京和朋友创建工作室,从事文化创意产业,他告诉记者,近期将出一本新书,关于年轻人追求梦想。“在物质生活上,我如今只是普通水平,这也不是我考北大的初衷,我为的是丰富精神世界。”

   首届“免费师范生”:高考不易毕业难

  2007年,全国6所高校里迎来第一届免费师范生。华东师大当年招收了900多名学生。多名考生回忆,“免费师范生一期”来自全国各地,汇聚精英,录取分数几乎在各专业中排名居首。

  来自广西的小赵如今是地方一高中的骨干教师,她回忆说,高考前一直怀着大学梦和教师梦,但没想到考上后还是那么坎坷。

  2011年1月,即将毕业的学生70%尚无就业意向。根据相关规定,各个输送学生的地方必须保证免费师范生回乡就业“在编在岗”,并通过学校和毕业生的双向选择确定具体岗位。然而,毕业在即,不少省市的相关工作仍未开展。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各地纷纷落实免费师范生就业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招生办主任熊斌告诉记者,免费师范生报考者多来自相对落后地区,高考的残酷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好在经过各方努力,前几届的基本都已顺利走上教师岗位,不少已经成为骨干。

   “超级中学”考生:被“量化”的青春和梦想

  在一些省份的城市里,有个别中学汇聚了万名学生和省内大量的教育资源,并以准军事化管理手段打造“超级高考工厂”闻名。这种教育方式被指压制学生全面发展,并造成教育不公,导致重点高校中农村学生比例不断下降,近年来被教育部陆续叫停。

  2011年高考生小江就读的河北衡水中学在当时是典型的“超级中学”,每年考进清华北大的学生约有百人,600分以上考生可占全省五分之一。“学校当时实行的是无缝管理,早晨5:30起床雷打不动。”

  小江顺利考进了四川某高校,如今正在筹备考研。“我对高中生活的感情很复杂,它让我进入了不错的大学,对此我心存感激,但在人生观与个性培养上,我的高中又是落伍的。一些同学进了大学后感到迷茫,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要么四处碰壁,要么听从父母的安排。应试教育让很多年轻人习惯了一切看分数,但青春和梦想又怎么能被量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