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山村教师赵海书26年培养40余名大学生

10.09.2014  09:58

赵海书和学生们在一起。 任付珍摄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原付川 河北日报通讯员任付珍、王聚芬

    一个老师的学校,他一节课也没落下

    近日,沿着弯曲陡窄的盘山公路,驱车一个多小时,笔者一行来到邢台县城计头乡押石村小学。

    “山高路远弯急坡陡,水缺地薄钱少光棍多。”押石村党支部书记郑伏军说,押石村偏僻贫穷,以前村里孩子上学是一大难事。26年前,22岁的后沟近村青年教师赵海书,主动来到押石村小学任教。

    “每天老师是来的最早的”“生了病落下课,老师到家里补”……问起赵海书,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着。冬天下了雪,赵海书就早早清扫,陡滑的地方撒上几锨沙,防止孩子们滑倒;夏天下了雨,路上有很多小石头,担心孩子摔跟头,他就提前用铁锨清理石头。“家长将孩子交给我就是对自己的信任,爱护学生是老师的天职。”赵海书说。

    “不管家里发生什么事,这些年他一节课也没落下过。”押石村村民郑爱林告诉笔者,2008年初开学不久,赵海书母亲生病住到城计头乡卫生院,他儿子也因左手烧伤住了院。为不耽误上课,赵海书让妻子在医院照顾两个病人,自己每天放学后再赶到医院值夜班,第二天他再骑摩托车赶回15里外的学校。那一段时间,赵海书成了“白加黑”,白天给学生上课,晚上照顾住院病人。

    “就我一个人,来不了就得耽误给孩子上课。没办法,只好牺牲一下家人。”赵海书说。26年,独自一人坚守在深山小学的赵海书,遇到的困难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押石村虽与后沟近村直线距离仅1.5公里,但因有一山相隔,在2013年修路之前,赵海书每天都得步行翻过这座山来上课。他中午在学校总是一边凑合着吃点饭,一边为学生批改作业。冬天大雪封山时,他独自一人吃住在学校,常常一住就一个月。常年的劳累,使他患上了胃病、风湿等慢性病。

    7名研究生和38名大学生从这里走出深山

    “押石村走出来的学生,字都写得特别棒!”城计头中心学校教师安庆敏说,赵海书培养学生先从基本功入手,课堂书写工工整整,一笔一画,手把手地教孩子如何执笔、如何端坐。每次中心学校会考,不看名字,一看学生写的字就知道是不是赵海书的学生。

    安庆敏告诉笔者,现在中心学校上五年级的岳琪,上一年级时反应能力差、总是跟不上课,因被同学们嘲笑而一度自卑。为帮助岳琪,赵海书除了课堂教学外,每天抽时间给她“开小灶”,单独给她讲了一遍又一遍,直到她听懂为止。赵海书还根据岳琪的爱好,以讲故事方法,深入浅出地教她,使她的成绩由最后一名上升到中等。后来,赵海书根据这一实际案例编写的教案《迟开的花朵也鲜艳》,还获得邢台县班主任教案评比一等奖。

    赵海书对教学的钻研从未停止过。七八年前,由于生源减少和教学点合并,押石村小学改成仅招收学前儿童和一年级学生。“教学并没有什么秘诀,主要还是要用功,像唱戏一样不能因为观众少就丢句掉字,该讲的一点也不能少。”赵海书说,一年级学生识字少,老师写的批语读不懂,赵海书就将写批语改为印小红花,一月一评比,看谁的小红花多。为了教好这些孩子们,赵海书还特意买来幼儿教育图书充电。经过刻苦研究,他最终摸索出一套低年级复式班管理和教学方法,教学成绩连续多年名列中心学校各教学点前茅。

    凭着一丝不苟的任教精神和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教学方法,26年间,这个贫困的小山村先后走出7名研究生和38名大学生。“有的在南京大学上研究生,有的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外地任教。”回忆起这些走出大山的孩子们,赵海书脸上泛起自豪的笑容,“再好的地方我也不去,为了押石村的学生们,我要在这儿扎根一直到退休。”“赵海书是押石村的大功臣,没有他的精心教学,偏僻的山村不可能走出这么多大学生。”郑伏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