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加速跨入“绿色时代”

21.09.2017  09:23

  □记者 尹义坤

  生态环境关乎经济发展,关乎民生福祉,关乎和谐稳定,既是当务之急,也是百年大计。我们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最严厉的措施治理污染,以更大的力度抓好生态建设,强化使命担当,持续用力,打好生态环境治理攻坚战。加强生态建设,推进生态修复,促进经济生态协调发展,全面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健全突发环境事件责任追究机制,加快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和责任追究制度。坚决摘掉重污染城市黑帽子,让邢台呈现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让“绿满邢襄、水润古城”成为邢台生态的底色。让生态旅游名城成为邢台一张靓丽名片!

  ——邢台市委书记王会勇

  党的十八大以来,邢台市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全力抓好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狠抓大气污染综合整治,累计投入150多亿元,深入实施节能、减煤、控车、抑尘等措施,全面开展工业企业达标治理,大力实施“气化邢台”工程,推进清洁能源供热工程,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削减。与2013年相比,2016年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45.6%,达标天数增加135天,重污染及以上天数减少103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环境质量的改善。

  邢台市大力推进园林城市创建工作,中心城区和南和县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县城)称号,省级园林县城实现全覆盖。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对境内主要河道启动治理,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森林覆盖率较2011年提高5.27个百分点。

  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7月11日,邢台市印发《邢台市大气环境质量奖惩办法(试行)》,决定由市财政局扣缴2017年第二季度县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位靠后的沙河市、开发区和巨鹿县、临城县、隆尧县二季度生态补偿金各50万元,奖励空气质量排名靠前的清河县50万元。

  8月21日,邢台市政府对该市处于全省环境空气质量后20位的宁晋县、内丘县、柏乡县和同比恶化幅度前20位的柏乡县、临城县、任县、宁晋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进行公开约谈。

  邢台市委、市政府把改善空气质量作为政治任务和第一要务,打响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大气污染深度治理。

  对历史形成的钢铁、水泥、电力、玻璃、焦化等传统支柱产业企业,邢台市坚持“壮士断腕”,做好排放“减法”,以环保达标倒逼企业限期治理。今年以来,邢台市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实现了“五个百分百”: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100%拆除,“散乱污”企业100%整治,“煤改气”100%收费,主管网100%覆盖,城区100%湿扫。其中,全市2384台10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拆除任务提前4个月完成。

  环保执法者脸“”才能天蓝。邢台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污染入刑”,建滔焦化公司非法排放涉气有毒物质污染环境案,成为我省立案侦办的首起涉气污染环境刑事案件。2017年以来,邢台市坚持突击检查常态化、异地执法互查化、监察监测交叉化,大力开展各项环保执法专项行动。全市环保系统共出动执法人员24463人次,检查企业11110家,责令整改622家,停产限产470家,关停取缔1822家,立案处罚398起,查封扣押137起,移送公安37起,移送司法机关涉嫌环境犯罪13起,问责32起。

  打造水生态文明城市

  作为全省最早启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邢台市委、市政府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重构城市水生态系统,提出“山、泉、湖、河、城”相融合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总体思路,相继实施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体系建设、水资源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城乡防洪抗旱体系建设、城乡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建设、魅力邢襄水文化体系建设等5大体系、87项工程建设,强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

  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邢台市划定了地下水超采区、禁采区和限采区范围,启动南水北调受水区自备井关闭工作,全市累计关停自备井795眼。开展了河道综合整治行动,市、县两级财政资金以及市场资金共计投入3.6亿元,平整河道36公里,累计植树130万株,河道清淤110万立方米,逐步恢复了河道的生态功能。

  据初步统计,邢台市在试点期间累计完成投资158.2亿元,使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水生态系统有效修复。目前,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了96%,有效减少了水环境中污染物排放总量,减轻了环境负荷,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到46%,地表水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绘就绿富美生态画卷

  邢台市实施“五位一体”,坚持把山区综合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扶贫攻坚、旅游开发、现代农业园区结合起来,让荒山变成了聚宝盆。

  该市把“农民的土地、社会的资本、专家的大脑、政府的服务”等多种要素有机结合,推进山区综合开发走上了整体谋划、由点到面、层次推进的蓬勃发展道路。2016年,该市山区综合开发实现新突破,全市共完成投资19.25亿元,发展经济林14.1万亩,营造生态林3.28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种植结构调整10.1万亩,全市山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4.2%,深山区达到75%以上。

  瞄准“京津冀生态涵养区”“休闲旅游区”和“生态产业区”目标,邢台市在山区综合开发上确定了“11344”的工作思路,即:一个引领,打生态牌、走绿色路,以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引领太行山区开发;一个原则,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市场操作,生态开发、注重实效;三个配套,实现水、电、路工程配套;四种模式,重点打造果品生产型、林下产业型、观光休闲型及农产品深加工型;四个结合,与旅游开发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与农民增收相结合。

  山区综合开发有力改善了邢台市山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出现了山路能通车、荒山变林地、林上林下齐开发等新变化。在山区综合开发的有力带动下,全市山区农业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全产业链和生态旅游、采摘等观光农业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一产接二连三、三者互促共赢的良好局面。

  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达标治理,企业是主体。实施除尘改造项目、淘汰落后产能、创新原料全封闭储存方式、深度处理工业循环水……2012年至2016年,德龙钢铁累计投入环保资金8亿元,大力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和提档升级,按照国家最新环保治理标准,对环保项目进行深度治理,加速跨入“绿色时代”。

  作为中德合作河北省能效与大气污染治理可行性研究项目的示范城市,邢台市加强与德国能源署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建设了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与中科院环境科学学会、中国欧洲技术转让中心等科研单位合作,发展环保产业,目前落户企业达到30多家。

  在转型升级的大潮中,邢台加快改变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传统产业结构,积极构建绿色、循环、低碳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了装备制造、新能源、煤盐化工、新型建材、钢铁深加工、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七大优势产业,涌现出电线电缆、羊绒及制品、轴承、汽摩配件、自行车、机械制造六大集群,平板玻璃、炭黑、单晶硅、轧辊、童车等产品产量位居全国第一。

  转型升级,激发了邢台这个老工业基地的新活力,一座产业新城正在邢襄大地加速崛起。

  绿美邢襄,水润古城。邢台,这座水清、岸绿、城美、人和,古都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水韵城市,正在由梦想变为现实,一幅人与自然、人与水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态画卷已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