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九旬革命老人收集抗日史料30余载
燕赵都市报邢台记者张会武 文/图
报纸送来,先是粗粗地翻阅一遍,而后有选择性地细读。读毕,将其中涉及到战争尤其是抗日战争的内容剪下来,张贴在本子上。河北省民政总医院6楼的病房内,92岁的郑修之每天都这样度过,他已经坚持了30多年。
状态:剪报已成习惯
在郑修之老人的病房内,到处堆砌着他已经整理过的剪贴报,虽杂,但有序整齐。
五册已经整理过的关于抗日战争的剪贴报在其中格外显眼,郑修之老人费力地把它们从“队伍”中单列出来,他说,对于那段历史,自己需要小心翼翼地守护。
他选择守护的方式,就是将刊登在报纸上的关于抗日战争那段历史的新闻或史料,一一剪贴,而他的信息来源除了自己的切身体会,就是包括本报在内的四家报纸。
记者注意到,五册总计373页,每页的信息或一条、或四条不等,时间自抗日战争初期至二战结束,五册总的题目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周年》,“十年之前题目叫60周年,十年过后,就改成了70周年。”
这样的习惯始于1983年。那一年的12月份,郑修之从部队转至省革命伤残军人休养院离职休养,也就是现在的位于邢台的河北省民政总医院。工作渐趋规律,剪报贴报也就有了时间。
愿景:剪贴能得到展览
郑修之1923年10月生于山东省庆云县。1945年2月,郑修之自山东沾化县太平镇参军,而后历经抗日战争、淮海和渡江战役,职务也从学员到班长,到卫生长和军医,直至从省民政总医院药械科长卸任。
三十载剪贴,郑修之多关注于抗日题材,但也不限于此,他对健康养生,对中国政治大事件,对反腐,都有分门别类的整理和装订。
“我剪报的一个初衷就是延缓我的大脑痴呆。”目前来看,老人做到了。对于往事的回忆,他只需一点时间去回忆,而后娓娓道来。
对于抗日战争的史料收集,郑修之说自己不会停歇,到明年70周年的时候,自己的册子有可能到第六册,甚或第七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