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真正的慈善,开在尘世间
近日,云南“慈善妈妈”王玉琼被举报借慈善名义敛财。报道称,王玉琼因“筹建敬老院”,从政府手中低价拿地60亩;声称壹基金向其捐助1500万,获14年出租车广告收益权。但敬老院至今未开工,有关投资一事目前被壹基金证实造假,王玉琼回应称自己也是被骗。(3月26日《京华时报》)
当年的助手,今日的仇敌。逻辑上说,身边人倒戈,“杀伤力”不容小觑。也许正是在这个常理常情的基础上,云南“慈善妈妈”事件遭遇了更为汹涌的民意质疑。当事人之间的爱恨情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涉及土地与财务等层面的举报,究竟是虚构的杜撰还是无欺的事实?
有两个细节,令人凛然:一是2014年8月28日,王玉琼一纸诉状将举报人赵春雷诉至文山市人民法院。同年10月30日,法院公开审理了此案。随后的12月5日,云南一家报纸以《文山审理首例网络名誉权纠纷》为题对该案进行了报道,称“王某胜诉”。吊诡的是,赵春雷称,至今未收到法院判决书,而文山市人民法院则称,该案尚未宣判。二是赵春雷称,2014年6月17日,文山州西畴县莲花塘乡纪委副书记王志锋向他发出“灭门”威胁。微信对话中,对方劝其“不要为全家人自掘坟墓”。此后,赵春雷实名举报;再之后,调查属实,王志锋被免职。
也许,有关“慈善妈妈”事件的真相,终究会在追问与求证中水落石出。委屈也好,不堪也罢,再次对民间慈善的规范与监管提出了拷问。耐人寻味的是下面两个情节:文山州委宣传部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称,“当事人主观上做事的方式方法或许存在一定问题,但客观上达成的效果还是好的”。敬老院建成,短时间难盈利,“有位律师告诉我应该多征点地,利用多出的土地做房地产经营来维持敬老院”,王玉琼自称这个想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这些半明半昧的逻辑,说白了就是一句话:为了达成慈善的目的,路径和程序是可以忽略不计的。这让人联想起陈光标回应冰桶挑战作弊的解释,“用环保节约方式做慈善”。言外之意,环保型慈善秀,还能叫作假吗?
因为做了善事,原则是可以稍稍突破的;因为表了善心,底线是可以悄悄降格的。这个想法,看似拒绝了慈善的“洁癖”,却也为包藏祸心的暗度陈仓,打开了“方便之门”。那么,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民间慈善需要锱铢必较吗?这个问题其实对应着两重现实:一则,对慈善行为动辄追溯动机的诛心之论。你施粥,他说你这是大米吃不完了;你送钱,他说这是来得不干净的资本……捕风捉影,有罪推定。二则,对慈善行为无限宽容。认为只要掏出了真金白银,一切合情合理的追问都要闭嘴。账目不许查询,寻租不许质询……一个荒谬的诘责是:有本事你拿那么多钱来瞧瞧?这两种取向,无非是要告诉我们:慈善要么活在圣洁的真空中等人膜拜,要么低到尘埃下面无视“污垢丛生”。
可是,真正的慈善呢,总是活在凡尘中,不太抽离、更不低贱,在公序良俗中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厘清这个道理,民间慈善才能真正找到向前的路。因为活在人世间,所以有“七情六欲”,所以既能温暖怡人、也能光怪陆离。那么,呵护慈善的姿态,既不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亦不是丧失起码的底线,而应该立好规矩、守好立场,敬畏每份诚信善意,惩戒以善寻租之行。
先弄懂慈善是什么,然后才有构建理性慈善机制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