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土豪重教,权力别凑热闹
考上清华北大,广东恩平考生不仅可以获100万元奖金,还可获赠洋房一套。为扭转优质生源流失,重振恩平教育事业,澳门恩平同乡会会长冯活灵回乡设立高考专项奖励基金。恩平市还设立促进教育发展专项资金对办学业绩突出,绩效考核优秀的学校进行奖励。(9月9日《南方都市报》)
百万奖金,还有洋房为“赠品”,这出手实在容易惊到小伙伴。前些年,学而优则“奖”的游戏,在国内大行其道,结果是不偏不巧地,涌现了各种“考霸”、“高考钉子户”。譬如今年备受争议的广西浦北县北通镇30多岁的吴善柳,几次考上重点大学,还曾被北京大学录取,但他依然选择复读。今年,他以钦州理科状元的身份考上了清华大学。尽管广西钦州地方教育部门回应称“已取消了奖励政策”,但,或如公众所言,这恰恰也反证了此前激励政策确为客观存在。
一个人,靠自己的努力,在规则内游走,尽管可能带来这样那样的消极示范,但总归不违法、不逾矩,就像民政部要求大家宽容陈光标“不违法的慈善”一样,只要教育法令没有对其说“NO”——在这个多元的社会,考什么学校、走什么路,都是个人的选择自由。考几次,没话说,但激励制度会否添油加醋,不得不条分缕析。此前有媒体称,安徽某考生考上一回上海交通大学、两回北京大学、两回清华大学,获得的地方奖励高达80多万元。考试与牟利有无必然关系,自然不好持以诛心之论,但若从概率上说,在巨额奖励面前,招考制度与考试资源会否因此失衡,这恐怕绝非小人之心。
重奖优等生,只要是名仕解囊、而非财政慷慨,那么,怎么“重”,都是人家的私事。初衷可嘉,其情可鉴。但土豪重教,权力最好不要添油加醋。一来,它容易使得考试更为功利化。利益投怀送抱,考生未必都是“柳下惠”。二来,它有可能靡费学位资源。一般来说,按照高考院校的招生计划,如果被录取的学生没有去读,就会浪费该校一个招生计划名额。
这样的担心自然有案可稽。早在2007年,甘肃就对“考而不上”的考生出台特别规定。当年5月28日,教育部学生司有关负责人表示,甘肃情况特殊,教育资源有限。甘肃此举是为了保护有限的教育资源,让考生珍惜学习机会。据悉,2006年甘肃省有2.2万名考生未报到,2007年,甘肃对“考而不上”的考生出台特别规定:对填报志愿并已录取的考生若不报到入学者,将载入考生诚信记录,下一年录取时省招办将其上年度录取未报到的情况向投档院校提供,录取与否由院校决定,如因上年未报到被投档院校拒录,其后果考生自负。那么,倘若全国考试都为巨奖而不懈考试,学位等资源成本谁来承担?
在今年有关考霸的话题中,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担心:如果在冲刺清华北大这件事上,权力偏好也较为癫狂,那么,“举国体制”需要为考霸开绿灯吗?譬如根据教育部规定,自2002年起,全国公办高中禁止办复读班,禁止招复读的插班生。但历数这些年有名有姓的考霸,有几个不是正大光明在公立复读班“功成名就”的呢?
逐利无可原罪,只是,公权要守得住规矩。土豪重教,这是好事,那就拜托权力别跟着凑热闹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