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129师】邓小平的责任田
1941年到1943年,因为日寇的疯狂扫荡和连续的自然灾害,晋冀鲁豫根据地遭遇极为严重的经济困难。129师政委邓小平身体力行,开辟“责任田”,组织大规模生产自救运动。他还制定、实施了一系列鼓励生产的政策,壮大了根据地的经济实力,支持了长期抗战。系列报道《我们的129师》,今天请听《邓小平的责任田》。
在涉县赤岸村村东,有一片十几亩大小的玉米地,74岁的村民张和田告诉记者,这块地原先是清漳河边的芦苇地,1943年,邓小平、李达等人亲自挑土垫地,改造成了肥沃的耕地。
村民张和田:就这片,就是看见的这一片。原先这都是桃园,有苹果、桃园,现在这是属于大队(村委会)的,都种了地了,都种的庄稼。
1941年至1943年,日军对太行山根据地进行了空前残酷、频繁的大扫荡,,根据地又连续遭遇严重的旱灾、蝗灾。
涉县党史研究室原主任李书味:旱情严重到什么地步?涉县离清漳河二三十里远的地方的老百姓,在村子里面没有水吃,到漳河边搭个窝棚就在那儿生活,就为了就漳河的这点水。大旱之后,必有蝗灾,蝗灾就到43年的时候,胳膊粗的树枝,蝗虫上去就能给压折了,可以说是遮天蔽日。
为了战胜经济困难,坚持抗战,1942年,根据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刘伯承、邓小平带领129师司令部的人员和家属,在赤岸村外的山坡或河滩上开荒种地,辟为“责任田”。
涉县129师陈列馆文史办副主任李美菊:129师司令部在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的领导下,参谋长李达率师直队在师部驻地赤岸村外的河滩,人工担土垫地10余亩,成了可以浇水的肥沃田地,种的粮食、蔬菜供给直属队,节约的粮食支援了灾民。
1942年春,刘伯承、邓小平发出训令,要求全师所属部队除帮助农民春耕外,自己也要完成生产指标:旅以上每人每年生产100元,团以下60元。1943年9月,邓小平在晋冀鲁豫边区和一二九师联合召开的生产动员大会上,,进一步阐明了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意义,制定了“奖勤罚懒”的制度。
李书味:就是说你超额超到一定程度以后,开会的时候口头宣布是奖励一百到两百块钱,那个时候战士的津贴是一块五。到最后形成文字的时候,最高奖励三百。
八路军参谋长滕代远、副参谋长杨立三制订了《总部伙食单位生产节约方案》,也就是著名的“滕杨方案”,规定凡个人从事生产劳动所得,个人得两成,交公八成,生产越多所得越多。在业余时间生产所得,个人留七成,交公三成。这个方案得到了邓小平的全力支持,激发了边区军民的积极性。
李书味:那个时候,有两种洋胰子。一种洋胰子是从日本人手里缴获的、或者是北平、天津买的外国人生产的胰子,就加三点水的洋,洋人的洋。另外一种是本地土生土长的拿羊油来做的胰子,它有一股羊膻味,叫羊胰子。这个羊胰子就是咱们八路军中的战士、工作人员,他们有这个技术来生产的。你办了这个小工厂,你这个收入按规定上缴集体之后,剩下的归你自己所有。
邓小平还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他的支持下,边区大面积推广新的高产玉米品种。
李书味:129师里面有一个从美国回来的专家,叫张克威,带来了玉米的优良品种:金皇后、白马芽,同时还引进了来航鸡。金皇后在生产责任制前后还在种,从40年到80年前后。
仅改进高产种子一项,边区每年就可以多收获100万斤粮食。此前,涉县一带没有西红柿,邓小平亲自动手栽种,剪枝打杈,试种成功后再帮助群众种植。
由于129师制定了明确的生产和分配政策,1943年,仅太行军区的农业、商业产值就达到了1500万元以上,比1942年提高六倍,日用品不但能够自给,还可以外销。部队生活得到明显改善,许多干部战士还有了数目可观的存款,晋冀鲁豫也成为华北敌后经济实力最强的根据地。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邓小平在大生产运动中的经济思想与改革开放后的很多经济政策一脉相承。
李书味:萌芽是在这儿,或者说那个时候他就已经用这种方式来发展边区的生产,改革开放的时候说邓小平在这儿(晋冀鲁豫)搞了试验田,上不封顶、下不保底就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革命的太行道路》一书中指出:邓小平在太行山根据地时期的经验对他以后的思想发展非常重要。邓小平在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许多思想来自太行经验。(河北电台记者张雁、曹力、邯郸电台记者赵峰、路娟、郭丽莎、张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