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文化与玉雕创意产业

26.05.2015  14:38

  道教文化与玉雕创意产业

  文 / 陈明武

  (原创文章,此文原载于中国网-文化汇-品味文化之美)

  “天有三宝日月星,地有三宝水火风,人有三宝精气神,国有三宝儒道佛。”——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佛三家的哲学思想影响了一个又一个时代的人,古往今来成为人们思想的武器,行为的指南。这些大思想家、大哲学家们的学说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们的心灵,成为人们精神的皈依。

  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工作在儒道佛家的思想里,特别是当文化产业成为世界创意产业创意经济的核心和主流,特别是在创建玉文化产业发展改革实验区的产业战略调整时期,文化与产业的结合,就是创意经济的研究主题。

  在儒道佛三家中,佛学实际上是舶来品,“如果要说他们谁是中国文化精神的真正的代表,从纯文化角度看无疑是老子,如果硬是要道出二者的关系,可以用六个字涵盖:道为体,儒为用。”道家的开山之作——老子的《道德经》,虽区区五千余言,但句句珠矶、字字瑕玉,真不愧神书之美誉。从此书中,整个中华民族—— 甚或全人类的历史文化精神都被其道破天机,是总结也是开创,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道家文化不论从哲学思想、经典言论、历史传说,都是我们研究和提升玉雕文化产业值得汲取和发扬、借鉴和创新的文化宝典。

  我是搞文化创意产业的,特别是近几年通过对几位国家级玉雕大师的采访和交流,让我越来越感觉到文化之于产业的重要性。对一件作品、一个雕刻大师、一个行业、一个产业乃至整个产业经济,文化是一种软实力,文化是一种影响力,文化是一种感召力,一言以蔽之——文化力就是核心竞争力!所以,本文试图从道家文化和玉雕的关系,从道教的思想、言论、故事对玉雕产业发展的作用和积极意义,来谈谈自己的一点感受和想法。

  一、道教文化的现实意义:

  道家的哲学思想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重修心养性,实为一种修为养身的方式。道家“功遂身退”、“抱扑见素”、“无为而治”的人生及政治理念。从理论体系的精备程度看,道家堪称中国真正的哲学,其立意之高远、论辩之精确、涵盖之广泛等皆使儒学等其它学说望尘莫及。相比之下,儒家经典就显得俗气直白,无法给人一种超脱的精神享受,也没有多大思辩与想象的空间。总的来说,道家文化涵盖了圆融的哲学意蕴,知退的处世之方, 涵虚深远的人生观,无为的政治思想,适止的军事观点, 高妙的管理原则。《纽约时报》将《《道德经》》列为全世界十大古今名著之首。老子的名言,充分体现老子思想的睿智和哲思,透过现代社会潮流和生活实事,对照西方哲学家的名言,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向读者讲述一个生动鲜活的充满生命智慧的故事。不仅适于职场、适用于家庭、适用于社会,也适用于个人,可以说是一本广为世用的智慧宝典。

  作家王蒙的《老子的帮助》一书最近炒得火热。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人力资源方向学术带头人薛永武教授高度地概括和评价了《老子的帮助》,原文有一段这样的话: 读王蒙先生的《老子的帮助》,用作者经常喜欢说的一个词来说,就是“醍醐灌顶”。如果说《老子》精深高雅、高深莫测,《老子的帮助》则既精深高雅,又通俗畅达;如果说《老子》神秘恍惚、玄而又玄,《老子的帮助》则拨云见日,豁然开朗;如果说《老子》判断推理、言简意深,《老子的帮助》则事理结合,情理相融;如果说《老子》倡导无为,“治大国如烹小鲜”,《老子的帮助》则注重“拼命为”与“无可为”、“无奈为”的结合,强调有为与无为的统一。用赵士林先生的话来说,“王蒙对老子的解读,可谓形上形下,挥洒淋漓;上天入地,洞烛幽微;深入浅出,能近取譬;鸢飞鱼跃,触处生春”。”

  ——我以为,这段话 同时也说明了道家文化的现实意义。

  那么,我们研究玉雕、研究玉产业、研究玉文化,道家文化不仅仅可以给予我们方法论,更可以给予我们智慧启蒙、思想启迪、理念启示和创意启发!

  二、玉雕产业亟须走向文化创意时代

  我们的玉器,平庸之作居多,用行里话说,就是大多数作品都是“行活”。所谓“行活”区别于普通商业“行货”的说法,是说雕刻者过分被动地迎合市场,屈从消费者对玉器的浅层次认识和功利化需要,陈陈相因,少有创意,文化含量淡薄,是玉器的通病。而更加让人担心的是我们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多看重商业的成功,沉浸于销量数字的欣喜之中,而这是更要命的。

  现在大量充斥于市场玉器作品,文化承载功能萎缩降低,缺乏创意,有的甚至是低级庸俗。而装饰化、赏玩化的功能却膨胀递增,普通消费者对玉器的认识大多停留在浅薄层面,比如最为热衷最被追捧的便是祈福除祟功能,这种现象,不光遮蔽了玉雕艺术的灵魂,还对社会心理注入了一种滑稽的庸俗口彩化导向。一棵白菜就是‘百财’,猴子背猴子就是‘辈辈封侯’,一只瓶子里插三杆戟就是‘平升三级’,诸如此类,将博大精深的中国玉文化消解为庸俗功利化符咒。市场上走俏的是这类产品,玉雕艺术家们自然就被牵着鼻子走了。这是我们玉雕艺术的悲哀。

  我们的玉雕,在适应市场需求的同时,更应当引导市场,引导消费。特别是大师级的高端作品,如果没有深层次的文化创意,超凡脱俗的创作意念,那就会沦落为庸俗化,甚至于白白浪费了日益珍贵的玉石资源。2009年元月4日,镇平籍国家级玉雕大师仵应汶老师的《襟抱千秋》首发式活动中,有一个玉雕界的学术研讨会,参加会议的除了玉界重量级人物和主管玉雕的县领导外绝大多数都是我们镇平的玉雕业内人士,而这个研讨会的会标就是让人触目惊心的“珍惜玉石资源,创作传世精品”十个大字。这是一个深刻的寓意和响亮的提醒!怎样珍惜玉石资源?那就要创作好的作品,创作出传世的精品!

  ——那么,怎么样创造传世精品?

  蜚声中外玉界的中国宝玉石协会秘书长奥岩先生在会上有一段精彩的演讲:“我们作为玉雕人,要有文化积累,要有文化创意,只有有文化内涵的作品,才有可能是精品;而传世精品,一定是有文化意蕴文化创新的杰作。

  不复多言,我们的玉雕,怎样出好作品有高附加值的作品?我们的玉产业怎样才可以更家强大?我们的玉文化怎样才可以得到提升使它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答案就在文化两个字。看起来简单,其实,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是与社会意识形态、与市场需求、玉产业引导政府政策、与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和文化反省、甚至与行业领军人物的思路和行为等等都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肯定:玉雕产业的发展,要走向文化创意时代!

  三、 道教与玉雕的文化渊源

  七千年历史传承的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一部中国历史可以说就是玉文化的历史。而道教与玉的关系,可以说自先秦时代有了道家、东汉时期产生道教,就有了玉和道教文化的渊源,说来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虚仙境、玉宇,也都离不开一个“”字。先秦、秦汉时期,统治阶级的祭祀、封爵、聘问、婚丧、居处、养生乃至起军旅、治兵守等都离不开形形色色的玉。道教的“贵生”、“贵术”的用玉思想却继承了先秦玉文化的传统精神。它以一种隐形文化的形态出现的。至西汉时期,汉武帝已开食玉、服玉的先声。汉武帝时在建章宫前造神明台,用铜人手托承露盘,方士取盘中露水和玉屑让汉武帝服之,这是很多人都熟知的事。魏晋以后,食玉之风大盛,服玉理论越来越多:“玉亦仙药,但难得耳”(《抱朴子·内篇·仙药》)。“不可用已成之器,伤人无益。当得璞玉,乃可用也”(《玉经》)。这是道家养生文化和玉的渊源。

  玉和道教真可谓有不解之缘。道教神物的美称有不少和玉相关。其神称玉皇玉帝,神侍曰玉女玉郎,其域曰玉京玉清,其居曰玉阙玉楼,其书曰玉简玉册,其动植曰玉兔玉蟾、玉树玉芝,其舞则有《玉如意舞》。据北京的玉雕老艺人相传,长春真人丘处机主持北京白云观时亲率道徒琢玉,因此他被后世尊拜为“玉雕之行业神”。

  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中,有一个关于道家为什么挽发髻于头上的传说。故事中元太祖成吉思汗送给丘处机一块玉,几十年后,成吉思汗再次见到丘处机,问起那块玉,这位道教全真道真人随即将高高挽起的发髻散开,原来那块玉就藏在里面,由于战乱不断,担心丢失,丘处机就把头发挽起来藏玉,几十年如一日。后来,道家都把头发挽起来,形成统一的形象标志,就像我们现代企业的CI形象系统一样,高高挽起的头发用银簪或其它物品莂起来成为道家的形象识别系统。

  道教文化与玉渊源流长,特别是“玉雕行业神”丘处机的影响力,加上玉的祭祀、封爵、聘问、养生等功能,使得道家文化必将成为玉雕文化的核心内涵之一。在玉雕产业链上,特别是雕刻创意,如何创新运用道家文化,必将是雕刻家们应该关注和研究的方向。

  四、 道教故事与玉雕图案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统治阶级的需要儒、道、佛,都对中国的于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玉器图案上也多有体现。中国的文化结构有以儒,道,佛三家为主框架相互融合的稳定模式,儒家、道家和佛教思想对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文化、思想,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明朝的陆子冈一改以前玉器风格,以精美的玉料,高超的玉雕技法,将印章、书法、绘画等艺术元素融入到玉雕艺术中去,把中国玉雕工艺提高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增添许多创作的新风,以及出现在玉器上面诗词歌赋等大都受到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的影响。

  在中国的思想史上,道家和儒家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的,儒家可以看到道家的影子,道家也可以看到儒家的印迹。

  道家对我国的社会生活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它的价值观、思想和文化也影响着玉雕的图案。道家“天人合一”的观点是讲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这是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人们赋予花鸟鱼虫以吉祥的寓意,正表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道家清心,无为等处事哲学为许多人所崇尚;阴阳五行文化影响深远。道家强调的想象,体悟与吉祥图案的影响也有重大的影响;道家所追求的长生之术也是人们所追求的普遍愿望;它所描述的神仙生活为人所向往;它神话中的神仙也成了掌管人间正义,善恶,财富,功名等的化身,为人们所膜拜。它的鬼神传说深入人心,影响很广,传说吃蝙蝠肉以成仙,以及“”和“”同音,蝙蝠图案也就成了吉祥的象征。

  中国古代道家风水学者认为貔貅是可以把祸患化转为祥瑞的吉瑞之兽。貔貅造型、化身众多,其口大,腹大,无肛门,只吃不拉,象征揽八方之财,只进不出,同时可以镇宅辟邪,专为主人聚财掌权,为世人所追捧。古贤认为,命是注定的,但运程可以改变,故民间有“一摸貔貅运程旺盛,再摸貔貅财运滚滚,三摸貔貅平步青云”的美好祝愿,汉代人们认为食玉可以成仙,以玉陪葬的话可以不朽,佩玉可以驱邪等大都应该是受道家文化的影响。。财神,寿星,八仙等道家神仙所代表的忠,孝,顺,仁,信等,都被作为有吉祥寓意的题材出现在玉器图案中。

  以老子出关的故事为题材的玉雕,知名的就有好几件。先看民国的《老子出关

名称:民国 和田玉雕老子出关

材质、形制:和田玉雕老子出关

  这件作品由金裹银留皮白玉巧妙雕琢,雕工层次丰富,人物楼阁由近及远,苍松矗立,高士登爬于山石小路之间,意境深远。附红木座。

  再来看以“庄周梦蝶”故事为题材创作的图案。作者范同生,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苏州市玉石文化行业协会副会长。镇平籍玉雕大师。

庄周梦蝶:70*55*40 毫米 质地:白玉籽料

  庄周入梦, 梦见自己化作一只斑斓蝴蝶,翩翩起舞于花丛之间, 醒,犹思量,却不知究竟是庄周梦蝶, 还是蝶梦庄周。

  赋予玉雕图案更深意义的文化底蕴,不断的揭示美的形态,既能使人们从玉器作品中体味到传统文化所带来的享受与自豪,同时又能感受到现代文化与审美意识所带来的激情与冲动。我们必须从一个创新的角度,重新认识挖掘传统吉祥图案在新时代的文化价值内涵。从而,让我们镇平的玉雕提升一个档次和水准。

独山玉《悟道》(仵应汶作品)

  五、 道教文化与玉雕创意

  我县玉雕大家,“中国水晶雕刻第一人”仵应汶大师创作的南阳独山玉《悟道》在玉雕文化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进行了突破性的探索。“悟道”是一个抽象的主题,却又是具体而内容广博的。“悟道”的创意理念,是将“”、“老子”、“道德经”……这一系列悟道的文化元素进行整合,独处新意而又意境悠远! 作品充分利用独山玉色彩多样的特质,俏色施艺,虚实结合,写意写实相结合,雕刻手法打破传统,形式多变、块、面、线相结合。塑造了一副既主题分明又突现空灵的画卷,历史空间感和文化的厚重感跃然而出,给人以顿悟的同感和豁然开朗的文化认同感。

  同样一个题材,我县玉雕名家董学清的《悟道》摆件采用南阳独山玉料琢制而成,色泽过渡鲜明,俏色运用合理,摘色干净,摆放更显独特魅力。作品简洁明快,却富有情趣、饱含哲理。雕师整体设计,精心用料,酱紫色玉料作山体,绿白色玉料依型就势勾勒出慈祥和蔼、学富五车、坦然睿智、长须飘飘的老子,在函谷关悟道,写《老子》骑青牛而去。山、人合一,融为一体,创意独特,想象丰富,完美地诠释了道法自然的道教哲学思想。

  六、 道教文化创新与玉雕产业发展

  道教文化对当今玉雕文化影响是必然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创新,怎样发展。这就有待于我们的玉雕大师和从业者们去学习、感悟、传承、借鉴、创造和提升。

  首先,要学会对传统的雕刻创意用批判的眼光去看。传统的玉石行有句古话,叫“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吉祥造型来自于人们的信仰、民间传说、动植物的谐音和暗喻等,现今许多玉雕作品中的造型都是传统的吉祥图案。中国玉器吉祥图案的形式多种多样,素材丰富多彩,常见中国玉器吉祥图案的素材有人物、器物,动物、植物、文字等图案,表现内容有祈求福寿吉祥、平安如意、多子多孙、升官发财、长寿多福、喜事连连,等意,也有显示个人修养的意义。吉祥就是歌颂赞美之意,吉祥图案的产生和当时人们所处的时代有密切的关系。远古时期,人在与自然相处交往中,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在遇到一些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现象时就会产生畏惧,人们把不能预知的吉凶祸福依托与一种冥想中的超人的力量,以为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左右这人类的生死富贵和幸福。所以只有顺应和依赖,才能获得生存的机会,于是人们祭祀祈祷盼望能够得到幸福,慢慢的形成一种文化,有了专门的祭歌,图案,而玉作为礼器更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被人们刻上的图案寄托祈福的愿望。到了汉代,道教的影响很大,人们甚至认为食玉可以成仙,以玉陪葬可以不朽,佩玉可以驱邪等。人们的认识不同产生的图案也是各式各样。那么,这是一种守旧的思想和理念。

  那么,怎样创新和发展?

  作为现代玉雕工艺师,我们首先应该将道教文化的精髓吃透,琢磨清楚。从道教的各个时代的代表人物到他们的故事,从道教的哲学思想到经典名言,从道教的养生理念到思辨玄机,先把老子《道德经》的九九八十一章精髓搞清楚,再把庄子《逍遥游》的精要弄明白,逐一去琢磨,去感悟,然后悟道,最后要“出道”——即跳出局限,创新理念。

  在文化创新玉雕创新方面,仵应汶大师已经做出了旗帜性的典范。来看精典:

  作品图中将佛、儒、道合为一体。左侧为道家创始人老子。右侧为儒家创始人孔子。两老者侧身对坐。谈佛论道的形态合成佛祖释迦牟尼之正面形象。三人共捧‘九流水源图。。象征儒、释、道在中华大地上的融台。亦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三教合一。导人向善。和谐平等。世界大同。

  《三教九流》能成为国家博物馆的藏品,其魅力与文化的内涵有着绝对重大的关系。

  其实,道教的思想和道教文化融入作品的创作理念,在我县不乏其人。我在对几个国家级玉雕大师的采访中,时不时都可以看到道教文化的影响。

  对孟庆东大师的采访《出于天性,源自心灵》中:“……这就是大师!原来,神秘的他,竟然像个小孩,至情至真,天然本性,随意随和,淡泊超然,这才是人生大境界!是炉火纯青后的冷,是烈火粹炼后的纯,是大象无形、大方无隅、大音稀声、大智若愚、大圣弃智的纯美境界。”——这就是道家的境界。

  对张红哲大师的采访《天生我才为玉痴》中:“……——对待生活,他却真情坦荡,洒脱随意,大有道家风范。闲暇时,伴好友,携美酒,一把吉它,两分醉意,纵情山水,畅意林间,高谈阔论,欢笑话歌,酣情舒怀,消遥人间,就让神仙也妒三分啊!”——这也是道家的境界。

  对吕同文大师的采访《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白玉不染尘》中:“……转眼间,几句闲聊,我们便在山腰的蓝天白云中了。湿润的地面散发着泥土的淡香,空气中流动着庄稼苗和绿树被水洗过的混合气味,远处山顶的云啊,像极了嫦娥奔月时穿的那袭白纱,纯净、大气,有着神秘的悠闲。离开喧闹的城市,红尘甩在身后,才知道,生活原来还是这么诱人地美好啊!”——这像极了道家天人合一的境界。

  镇平玉雕界,不缺乏对文化的渴求,缺乏学习;不缺乏对文化的了解,缺乏反思;不缺乏对文化运用,却乏创新;不缺乏对文化的传承,缺乏精品……

  镇平玉雕人,除了我们已经提到过的仵应汶老师,还有许多名家高人,像李杰老师大气洒脱,仵海洲老师的深邃淡然,喻朝光老师的敦厚质朴……他们身上,可以看到道家的风格和内涵。这就是创新和发展的文化力的源泉。

  我们有理由相信,道教文化对玉产业和玉文化的影响和推动,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越来越深,越来越好!

  七、道教、玉雕和旅游的产业创意

  镇平的发展,面临着两个历史性的机遇。一个是道教文化旅游,一个是玉雕文化旅游。

  在创意经济创意产业上,文化创意产业是最有地方特色的竞争力。我们何妨来个大创意,让近乎夸张的创意成为文化品牌传播的两点。比如说,丘处机,既是道家的代表人物,又是玉雕鼻祖,我们可以把丘处机的故事,做一个系列的景点开发。

  (相传,邱祖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市镇里,家道贫寒。父亲是个小商贩,平日肩挑两个书箱走串乡村学馆,逢场赶集则在市镇摆地摊,贩买四书五经、红模子、纸墨笔砚文房四宝糊口养家。

  离邱祖住家不远,有一个小玉器作坊,邱祖自幼便对琢玉发生了浓厚兴趣。作坊里有个老师傅见邱祖聪慧过人,收邱祖为义徒。不到一年光景,邱祖便学会了全套琢玉技艺。但就在这时父亲患病死去,生活迫使他继承父业接过父亲的书箱担子,中断了学艺生涯。)

  这种故事型的文化景点,很受人欢迎的。我们把收集到的丘处机的故事特别是丘处机在南阳镇平的故事,演化为现代版的旅游景点,一定会吸引人们来探寻、来寻找历史、文化和时代相结合产生的新的文化认知。

  作者简介:陈明武,国家高级策划师、玉文化专家,作家,镇平玉文化研究会副会长、《镇平玉文化》杂志创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