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县域财政的“造血”内生力——我省全力推动县级财政收入提升工程调查

31.08.2015  16:51

  郡县治,天下安。对于我省而言,县域可谓举足轻重-

  用省财政厅副厅长赵文海的话来说,“强县不强,弱县太弱,是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真实写照。经济要发展,县域经济这块‘短板’必须尽快补上。”为此,我省启动实施以县级财政收入规模和质量“双提升”为主要目标的县级财政收入提升工程,两年时间,成效凸显。

  目标引领 务求规模质量双提升

  “咱们的财政收入提升工程,目标是‘双提升’、‘双见效’。”武强县财政局局长张世德表示,既要增规模,也要提质量。2013年,武强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0013万元,同比增长27.68%,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8675万元,同比增长34%;2014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2922万元,同比增长22.74%。今年上半年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3054万元,同比增长12.8%。

  武强是全省县域财政实力提升的缩影。以2014年的数据来看,全省135个县、市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744.6亿元,同比增长4.1%,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945.1亿元,同比增长10.7%,分别高于全省平均增速0.5和4.1个百分点;税收收入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比重达到75%,比前一年提高2.2个百分点。

  2013年,我省印发了《县级财政收入提升工程奖励办法》,首次提出了收入规模提升和收入质量提升两个争取目标。到2017年,基本消除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亿元以下的县,培育30-50个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10亿元和5个超30亿元强县;收入质量提升方面,从2013年到2017年,县级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所占比重逐年提高,力争到2017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同时提出,省财政安排一定规模的奖励资金,以奖代补,根据各县(市)当年财政收入数据测算奖励资金,通过年度财政结算兑现。

  攻坚突破 提高县级保障能力和发展水平

  现代化的生产车间内,机器人井然有序地工作着,一盒盒精品牛奶“排着队”走出生产线,被装箱运走。这是笔者在武强县的蒙牛乳业(衡水)有限公司加工车间看到的场景。经济弱县之所以穷,很多人都把其归咎为缺少资源、缺少产业。武强的发展之路其实本质上是一条解放思想之路,敢想、敢闯、敢干、敢拼。在这个进程中,需要财政雪中送炭,需要财政先行先导。

  “在县域经济做大做强的过程中,财政必须思考如何用好资金。”威县财政局副局长张建军则表示,“用好用活财政资金,就能让钱发挥‘酵母’的效应,以‘四两拨千斤’拉动县域发展壮大。

  在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上,威县财政制定了一整套的引导方案。包括县财政加大支持各单位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该县产业发展方向企业,按照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和实际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度,给予相应产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支持;安排1000万元扶持创新型中小企业;开展招商引智工程,对企业引进的专家,财政安排专项科研经费给予补助……

  在多项措施带动下,2012年-2014年威县财政收入规模连年跨越新台阶,年均增长23.91%,增速位居全省前列,被誉为“威县速度”。今年上半年,威县全部财政收入完成30434万元,同比增长15.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2046万元,同比增长22.3%。

  再接再厉 提升县域财政“造血”能力

  在县级财政收入提升工程的推动下,全省各县市写书了更多精彩的发展故事。

  各个县(市)针对不同的县情,强化财源培植和收入组织,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提升措施。围绕狠抓财源培育,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有的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产业发展;有的县实行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根据银行金融机构存贷比和税收贡献率制定财政性存款奖励制度,解决中小微企业贷款难问题,以此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有的县研究制定招商引资财政扶持政策,促进重点项目的引进和实施,努力形成新的税源。围绕狠抓特色产业培育,各县充分利用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积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成效如何,数据说话。以2014年的数据看,全省有115个县(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稳步增长,增速超过20%的县(市)达到33个,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亿元以下的县,由2012年的23个减少到8个;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10亿元的县,由2012年的32个增加到41个;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超10亿元的县,由2012年的17个增加到22个。(范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