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评习近平“新常态”论之先进性:立足中国国情 符合世界利益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 新华社记者兰红光摄
国际在线专稿:2014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首次提及经济“新常态”。在“新常态”这一理念提出6个月后,习近平在出席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并作题为《谋求持久发展 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中首次系统阐述了经济“新常态”。据统计,十八大之后,在习近平的公开文章和讲话中,“新常态”被提及了160余次。“新常态”中所包含的调低增速、优化结构、加强创新等中国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得到了海外媒体的普遍肯定。
【调低增速彰显务实灵活态度】
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中国政府将接受更低一个档次的GDP增长目标,将以更务实的态度解决一些经济社会的具体问题。外媒认为,中国调低经济增速彰显务实灵活的态度。
英国《金融时报》当时报道称,李克强总理再次在年度增长目标中加入“左右”一词,标志着中国在实现增长目标上具备了更大的灵活性。
德国《新德意志报》网站报道,放弃两位数的增长率是值得欢迎的,中国经济增长从重数量改为重质量的战略转变,这是一件好事。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中国将2015年的经济增长目标下调至7%左右,这一转变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向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转型的决心。
2015年12月2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国际舆论认为,会议强调的内容与会前所释放的经济改革方向的“信号”一致,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的基调没有变,尽管增长的“超级黄金期”已结束,但可以期待中国经济将转向更加成熟稳健的中高速增长。
《金融时报》评论强调,中国经济从超常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是自然和必然的趋势。文章举例称,认真研究东亚经济上世纪60—90年代的增长轨迹和结构变化趋势,就会懂得中国经济保持10年中高速增长是有可能的。
德国贝伦贝格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霍尔格•施密丁撰文指出,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个自然的过程,其他经济上取得成功的国家如韩国也经历过类似阶段。
中国宣布2015年经济增长6.9%后,加拿大《金融邮报》网站发表文章《中国的“新常态”仍然是惊人的》,称中国的发展速度已经放缓,但只是小幅的放缓,中国2015年的经济增长仍占世界经济增长的约30%。2015年中国GDP总值仍比2014年大幅增加7100亿美元——相当于澳大利亚经济总量的50%。文章称,这种趋势将在未来数年持续下去,并有可能持续数十年。世界需要适应中国的经济“新常态”。
【结构调整符合世界最佳利益】
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结束后,香港《大公报》刊文引述学者分析指出,“新常态”无疑是2014中国深化改革元年的关键词,“新常态”是真正大转型时期的开始,需重构新增长模式和新发展源泉,而结构性改革政策框架就成为必然选择。
《大公报》的文章称,“‘新常态’意味着经济系统与社会系统之间失衡的改革与大重构的过程,因此,中国的‘新常态’是全面改革与全面结构优化。”
2015年4月15日北京公布一季度GDP数字后,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发表评论文章,称中国经济放缓成为头条,但改革才是大新闻。由于中国经济的规模远大于几年前,2015年预期7%的增长率比2007年14%的增长对全球经济的贡献更大。
法国《欧洲时报》也评论,中国经济在一段时期内还将处于结构性、周期性调整的压力之下。此时确实需要“稳”经济,这不仅仅体现在稳住经济运行走势,避免形成下行惯性,还体现在稳住人心,镇痛中不要盲目悲观或轻言放弃,而要坚定改革的决心与信心,在改革中找到动力。
中国在两会上宣布2015年经济增长6.9%后,加拿大《金融邮报》网站刊发文章称,尽管2015年中国的出口大幅下滑,进口显著减少,但其总体经济结构正在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报道称,具有如此规模的经济体进行结构改革会带来痛苦、不确定,甚至是混乱。尽管存在短期波动,但中国经济调整在中期和长期是符合世界最佳利益的。
【创新驱动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中国2016农历新年前夕,习近平前往东部省份江西考察。路透社发文称,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阶段,习近平同李克强一道持续推动经济改革,利用创新要素和企业家精神促使了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中国将利用新的发展要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现代服务部门,推动新兴产业做大做强。
英国《金砖国家邮报》报道称,习近平在巡视地方时,注重强调经济与绿色发展,要求地方官员贯彻落实发展新要素——创新、合作、绿色发展、改革开放、供给侧改革以及产业升级。他强调,随着中国经济进入发展减缓的“新常态”,地方政府一定要下大力气,使改革、创新与企业家精神成为地方经济的“发动机”。
国际独立财经新闻网站Economy Watch2月24日刊文称,在中国经济进入发展瓶颈期的时刻,“习式经济学”(Xiconomics)反映了中国经济进行“再平衡”时所必需的政策调整:从“投资驱动”转向“国内消费驱动”和“创新驱动”。这两个词语将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常态”以及“供给侧改革”的鲜明特点。(胡慧敏 渠鸿儒)
编辑: 石家庄新闻网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