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市朗口村村支书雒永拴:“不好好干就对不住乡亲们”
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后,雒永拴一步一个脚印,带领朗口村走向富裕、文明。即使患贲门癌后,他也从未停下前行的脚步——
河北日报、河北新闻网记者王峻峰 张怀琛
15年前的2000年,45岁的雒永拴刚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时,辛集市南智丘镇朗口村还是一个落后村:柴垛、垃圾乱堆乱放,把直溜的街巷胡同堵成了“S”形;出村没有公路,逢雨雪天,连拖拉机都出不去;30万元的村集体欠账,让他还没开展工作,就先被捆住了手脚。
再看如今的朗口村,笔直的水泥路直接修到了村民家门口,还安装了LED路灯;845户的村有400辆家庭汽车、150家个体企业,每户年收入不低于3万元;全村2760口人,没有一个因为就业发愁。
“那时候村里最大的问题不是乱和穷,是老百姓不信村干部。你在大喇叭里嚷嚷半天,大伙儿根本不听。要想赢得老百姓的心,就得办点实在事。”日前,在朗口村村委会会议室里,已患贲门癌晚期的雒永拴依然记得刚当村干部时的难处。
朗口村地处辛集、宁晋、晋州三县(市)交界处,是辛集用电的最末端,当时村里只有2台变压器,每到用电高峰,村民只能趁后半夜电压稍高时赶紧浇地。一到浇地旺季,村民们晚上都搬着被褥往地里跑,一住就是一整宿。当时一台变压器要6万多元,村里没钱添置,只能争取上级部门支持。于是,在从朗口村到辛集市的50多里公路上,雒永拴风雨无阻骑摩托车的身影,印在了村民的眼里、心里。
2001年4月,经过半年的“软磨硬泡”,雒永拴终于从辛集市电力局要来了5台变压器。“这事办得及时,一尺多高的麦子,正是浇水的时候。”回想起当时的情况,村民谢惜水提高了嗓门说,“能在白天浇上地,从前可是不敢想!”
解决用电难,让朗口村的百姓信了雒永拴想干事的决心,而改良梨果品种,又让大伙儿服了雒永拴干成事的本事。
朗口村种植了2500多亩鸭梨,占全村耕地面积的四成左右,是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雒永拴刚上任的头几年,虽然鸭梨产量很大,但每斤只能卖到一两角钱,算上人工、肥料等成本还得赔钱。
“要不是雒书记,我们就准备砍梨树了。”村民雒西夺说,“有一天,雒书记把村里十几个鸭梨种植大户和技术员叫到一起,神神秘秘地拿出两个梨来,说是15块钱一个从山东买的。人多不够分,就用小刀切成薄片,每人尝一小口。嘿,可真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