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十二五”:居民收入目标提前完成
中国网财经10月15日讯 “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在规划内的五年间要实现居民收入与GDP同步增长,即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均增长7%以上。据“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首场报告数据显示,“十二五”规划前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5%,快于8.0%的GDP增速。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把经济增长建立在就业基本稳定、收入同步增长的基础上,不断健全以基本公共服务为核心的民生保障制度,多措并举增投入、补短板、兜底线、织密网,将财政用于民生的比例稳定在70%以上,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福祉得到大幅增进。
“十二五”期间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超同期GDP增速
2011-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分年度看,2011年比上年增长9.5%,2012、2013年均增长7.7%,2014年增长7.3%,2015年上半年增长7.0%。“十二五”期间,预计我国经济年均增长近8%,不仅高于同期世界2.5%左右的年均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也名列前茅。
近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在的“辉煌十二五”系列报告会首场报告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事实上,在“十二五规划”正式出台之前,就有预测称规划的最大亮点是民生优先。
宁吉喆谈居民收入时表示,“十二五”前4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实际增长9.5%,快于8.0%的GDP增速,其中城镇居民收入年均增长7.9%、农村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1%;全社会收入差距逐渐缩小,低收入群体收入不断提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到2.75倍,基尼系数缩小到0.469。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今年上半年经济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931元,同比名义增长9.0%,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6%,超过同期7%的GDP增速。
“十二五”期间最低工资标准稳固提升
“十二五”以来,我国通过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了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合理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完善工资分配宏观指导制度,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调整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的薪酬结构和不合理的偏高过高收入等。
据人社部发布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有25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22%;2012年,全国有25个地区根据经济发展情况适时适度调整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20.2%;2013年,全国有27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调增幅度为17%;2014年全国有19个地区调整了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为14.1%。
2015年以来全国已有24个地区先后宣布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调整后深圳、上海两地最低月工资标准破2000元大关,分别达到2030元和2020元,最低工资标准小时最低工资标准依然是北京18.7元最高。
“收入是民生之源,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是有利于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活水平,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内需和消费。”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说,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不减的情况下,各地纷纷上调工资标准表明了政府注重居民收入等民生指标。
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遏制
“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一直以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都是社会大众关心的话题,“十二五”期间,收入分配改革成为中央有关大政方针以及“十二五”规划重点部署并明确要求的改革内容之一。2015年,央企降薪、机关事业单位工资调整、养老“双轨制”终结、农村教师涨薪,同样见证着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进程。
“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快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实说,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既有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居民的消费支出比例,减少过剩生产能力,又能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带来经济增长的活力。
“十二五”期间,我国的收入分配格局出现向好势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据国家统计局估算,全国收入差距基尼系数从2008年的0.491下降到2014年的0.469;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差距也有所缩小,城镇居民人均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的比例从2008年的3.3倍下降到2014年的2.9倍,改革发展的成果会更多向低收入人群和贫困人口倾斜。
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苏海南表示,“十二五”以来,多数改革措施得到贯彻并取得了成效,但在改革推进中也出现了某些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编辑: 石家庄新闻网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