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老人52载不了根雕情 20余件作品纪念抗战胜利

03.09.2015  11:03

    根埋在地下、灰头土脸、默默无闻,如果你发现了它的美,经过改造和雕琢,它便成为了受人瞩目的艺术品,这就是根雕。在大城县留各庄镇张蔡间村,有这样一位痴迷根雕的退休老人,他叫张国祥,因制作技艺精湛,被人们称为“根雕张”。从五十年前发现了“小红马”到制作了1100余件作品,如今,这位66岁的老人从未停下过对根雕的追寻。

    8月27日,在市区九天休闲谷的一家商铺的二楼,记者探访了张国祥的工作室。

    刨树时发现“小红马”从此开启艺术人生

    中国的根雕艺术源远流长,很早以前,农民们就用树根制作日用品或装饰品。1982年,湖北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出土了战国时代的根雕作品“辟邪”,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极富动势,显示出两千三百多年前,这种艺术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有人说,根雕是将丑变美的过程,有人说,根雕是枯木的第二次生命,张国祥说,根雕,是他一生追求的梦想。

    张国祥的工作室摆放着他的一部分作品,有的大气磅礴,有的精致古朴,有的小巧可爱,有的意境悠远。这其中,真正敲开张国祥艺术之门的,是一匹他偶然发现的“小红马”。

    1963年,因家境贫寒,张国祥初中一年级就辍学回家务农。“有一天,生产队长派我去刨树。在干活中,我发现有一个树根有‘头’有‘尾’,长着四条‘腿’,我就偷偷拿回了家。清洗掉淤泥后,我发现它很像一匹奔跑的小红马。”一个树根,在外人看来一文不值,但张国祥却如获至宝。白天,他把它放在窗台晒太阳,夜晚,他就抱着它一起睡觉,“小红马”被他摩挲得又红又亮。“这些年里,我的自行车、钱被偷过,手表、粮票丢过,我搬过几次家,换过很多工作,唯有它跟我东奔西跑。就是它,使我喜欢上了根雕。”张国祥说。

    从此,每次张国祥外出,总会把路边废弃的树根、树枝等捡回家仔细摆弄、琢磨造型。1995年的一天,张国祥去河间市束城镇南召村看望患病的姐姐,骑车进村时,一个大树墩挡住了去路。这时,他发现树墩很像一个微笑的狮子,于是越看越入迷,竟足足看了一个多小时。看望完姐姐后,他找到了树墩的主人,花2元买了下来。说来也奇怪,足有二百斤的大树根,竟然被张国祥踉踉跄跄地骑车带回了老家。回家后,他仍不满足,总想着,南召村路两边有一片茂密的树林,那不正是原料的宝地吗?第二天,他又跑到南召村,挨家挨户询问是否有树墩要卖。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他就花了130元,收了三十多件原料。回到老家后,他把花钱买的、亲戚和老乡送的所有树墩装了整整一个汽车送回了县城的新家。

    张国祥用汽车拉树墩的这件事在村里“出了名”,有些人笑他“发神经”,还有些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根雕张”。张国祥却不在乎别人的评价,只要有人介绍哪里有稀奇古怪的树根,他就会乐此不疲地奔过去。就连逢年过节,亲戚朋友给他送礼,他也不要,总会叮嘱对方:我什么也不缺,你给我一个树根就行了,这个比什么都重要。

    偶遇恩师 传承精神遗产

    从老家搬到县城后,张国祥换了7、8个工作,知道“根雕张”的人越来越多,支持、帮助他的人也越来越多。其中,有一位老人深深影响了张国祥,他就是张国祥的师傅徐松林。

    “2001年8月的一天,我在敢乡任武装部部长时,乡党委书记宋炳臣告诉我,邵庄有个人叫徐松林,根雕做得很好,我们看看去。我俩一进院,就看见两位老人正在做根雕。他们都80岁了,累得全身是汗。当知道我想拜师时,徐松林十分吃惊,他说:这活年轻人都学不会,你这么大岁数了,怎么才想起学?后来,我们聊了很久,看见我决心很大,他就同意了。

    从徐松林家出来后,张国祥二人对老人的现状十分担忧。徐松林夫妇无儿无女,抗日战争时期,他们救过伤员,掩护过八路军。现在,除了做根雕,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家里的房子也是祖上留下来的,至今已经有一百年了。于是,第二天,他们买了肉、菜、油等食物送去了师傅家,二老高兴地老泪纵横。在采访中,张国祥说,虽然老师生活拮据,这么多年来,依然没有放弃对根雕的情怀,这么一比,自己则相差甚远。“有一次,老师拿出一摞图样让我学习。我一看,吓了一跳,这些画纸竟然是祭祀用的烧纸。第二天,我买来了纸和笔送给老师,他很感动,说:我要把60多年的经验和窍门都教给你,等我死了,你就是传承人。”此后,张

    国祥经常吃住在徐松林家,并且承担了二位老人的生活费用。三年后,83岁的徐松林安详辞世,虽然死时身无长物,但他却留给了张国祥永不言弃的精神遗产。

    “跟老师学了三年,比学十年的还要多。”在采访中,张国祥感慨万分。徐松林传给他的手艺是什么?张国祥说,根雕取于自然,榆树、桃树、枣树、槐树等都是原材料。但不是每一个树根都是可造之才,有时候100个树根才能出3个艺术品,但如果善于发现,一个树根能变化出许多造型。曾经,他就从一个奇特的树根上做出了8件艺术品。在制作时,制作者要时刻秉承“七分天生,三分人工”的宗旨。首先,把树根去泥,用木锉打掉树皮,然后定型。定型是最重要的步骤,要琢磨把它做成什么,是龙还是虎?要取哪一块?哪些地方是重点?以前,我跟老师学习时,还要学画画。想要雕刻什么,首先要把它画下来,画得越像,雕刻出来的作品越神似。确定好造型后,就要进行雕刻、打磨、上漆、打蜡,防腐等步骤。最后,还要把这些半成品放到地下室里密封,过2、3个月后再拿出来,进行细加工。

    20余件作品纪念抗战胜利 欲申遗造福家乡

    时光飞逝,半个世纪过去了。不论是花鸟鱼虫、飞禽走兽,还是人物书画、山水风景,从张国祥那双布满老茧的手中诞生出的作品已达1100余件,其中精品达500余件。而张国祥并不满足,为了庆祝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他又花费多年时间,制作出20余件作品。

    在他的工作室中,一个写有“家和万事兴”书法作品特别引人注目。画卷上,每个字的大小都在半米左右,颜色古朴,造型奇特,笔势隽永,走近一看才发现,这每一笔,竟是用树枝做成的。借着树枝蜿蜒的长势,张国祥巧妙地把它们制成了中国的汉字。“一个家庭只有家和才能万事兴,一个国家只有国和才能万事兴。为了寻找合适的材料,我实验了几百次,最终确定了龙爪枣的树枝,只有它是弯曲生长的,不是靠人工压弯的。我所住的小区里有4棵龙爪枣树,在其他地方,我又发现了10多棵。从收集到制作,我大概花了12年的时间。

    除了这幅根艺书法,记者又看到了其他作品:一个“小孩”双手压住一个带着头盔的“士兵”,两人正在进行搏斗,这是张国祥从经典影视剧中有感而发创作的《小兵张嘎打日本兵》;一位俊朗的“男士”和一位优雅的“女士”翩翩起舞,这是表现人们庆祝抗战胜利的《双人舞》;一座小型的丰碑令人肃然起敬,这是张国祥仿照人民英雄纪念碑制作的缩小版作品。

    谈及创作初衷,张国祥深情地说:“我当过武装部部长,接触了许多现役军人、残疾军人和退伍军人,有着很深的‘军人情结’。侵略者给中国带来了许多灾难,我对他们恨之入骨,我没有机会拿枪拿炮,只能用自己的方法表现抗战的艰苦,致敬这些伟大的英雄。

    “不疯魔不成活”,在作品的背后,是艰辛和汗水,是近乎痴狂的执着。一年365天,张国祥几乎有360天在制作根雕,每天,从早上5点到晚上9点,工作时间不少于10个小时。他的手上总有伤口,家里常备创可贴。有时,得到一块好的树根,他就兴奋得睡不着觉,有时,突然想起某些地方需要修改,他就赶紧敲敲打打起来。张国祥退休前,体重是150斤,退休后,十年间,他就瘦到了130斤……

    这些年里,张国祥也收过近10个徒弟。但因为工作和生活,徒弟们学得断断续续的,时间久了,仅剩下师徒的关系维持着。前几个月,他新收了一个徒弟叫徐林。他与张国祥一样喜爱根雕,更巧的是,他的名字与张国祥的老师徐松林仅差一字。有一天,这个小伙子在报纸上看到了张国祥与根雕的故事,便主动找到了他,并拜他为师。不久前,徐林在九天休闲谷租了一个商铺,把二楼腾出来当作张国祥的工作室。张国祥就一头扎在里面,沉醉于其中。“到现在,家里人也不支持我,年轻人愿意学的不多,我不想挣钱,就想免费教徒弟,把这个手艺传下去。

    为了这个梦想,张国祥走上了申遗的道路。前不久,他向大城县有关部门申请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等待审批。这时,张国祥的心里已经有了新打算:“如果县级非遗获批了,我想在原籍承包的10亩责任田中,培育种植优良的龙爪枣树;如果市级非遗获批了,我就带动村里10户在100亩责任田中培育更优良的龙爪枣树,请专家驻村指导,利用本土资源,让农民得到更多的经济实惠;如果省级非遗获批了,我就带动全村100户种植1000亩,组建种植加工雕刻艺术合作社,让廊坊根艺走出国门!我有信心,我会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