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追赶 升级中超越

09.10.2015  12:07

——鹿泉区转型之路探析

□本报记者 侯天仪

一组数据是鹿泉“转型”的生动见证:从2007年到2014年,鹿泉经济实现了“三降三增”:一是建材业提供税收占比由最高时的52%下降到13.2%,四大新兴产业占比达到70%。二是工业用电量从2007年的24.6亿度降到2014年的18.5亿度,财政收入却由10亿元增长到30亿元。单位电量财政收入由2007年的0.41元增加到1.62元,增长295%;今年上半年达到2.33元,增长39.5%。三是由于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累计58家规上企业清零,但通过新上项目的补充,规上企业由2007年的188家增加到192家。

回首过去,将传统支柱产业产能压减五分之四不异于壮士断腕,鹿泉区该是怎样的痛下决心谋求转型?面对支柱产业压减和经济发展不能失速的艰巨任务,他们又是如何攻坚克难找到新兴产业平稳度过转型阵痛期?面对区域调整和京津冀协调发展新机遇,鹿泉区又将走出一条怎样的升级之路?本报记者近日深入探寻鹿泉转型之路。

砸掉手中铁饭碗

把过剩产能全部压减到位

国庆节前,记者来到被誉为省会西花园的鹿泉区,城区内外皆是令人心旷神怡的绿色风景。虽是正午,但从主城区骑行到此的游客不时掠过,且随处可见。

鹿泉人均四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谁曾想到,就是这样一个花园般的地方,在多年前却是“享有盛名”的建材和污染大市。“小建材”高峰时达到166家,虽然因此跻身全国百强县(市),但能耗高、污染重、产业单一等问题接踵而至,背上了大气污染的沉重“尾巴”,埋下了“一业独大”的潜在风险。

走到哪里都是粉尘蔽天,老百姓衣服不敢晒、窗户不敢开,树叶、蔬菜很难看到翠绿色……糟糕的环境敲响警钟。与此同时,国家产业政策开始调整,环保形势日益趋紧。“能耗高、污染重的建材产业再不压减不行了,建材一业独大的局面必须从根本上改善。”从2007年开始,鹿泉区开始坚决调整水泥建材业,持续不断地“凿深井”,要让鹿泉彻底甩掉省会污染源的“黑帽子”。

转型伊始,鹿泉区调整水泥的强硬姿态,令本地干部群众很是费解。一来,这些水泥企业基本上符合当时国家的产业政策,而且大多拥有齐全的手续,是合法合规、照章纳税的“好企业”;同时,水泥市场价格高企,一个小水泥厂随便干干,年纯利润都能达到200万元左右,关停厂子相当于“割掉老板们的肉”;而且,水泥建材业是当时鹿泉区经济的“半壁江山”,强制退出相当于“砸自己的饭碗”。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儿,谁会主动来做?

通过反复讨论、解放思想,鹿泉在各级干部中树立了跳出资源求发展、改革创新大发展的理念,逐步培育了真干实干、争先率先的新时期鹿泉创业精神。鹿泉在转型中的实践也证明,只有冲破惯性思维的束缚,才能在压减过剩产能上真刀真枪干一场。

放弃单纯政府购买、行政推动的方式,鹿泉迅速出台了“关小上大、等量替代”为核心的16条政策,加快淘汰立窑“小水泥”,合理建设旋窑“大水泥”,但新上“大水泥”必须等量购买被淘汰的“小水泥”产能。同时,根据关停时间实现阶梯式的补偿奖励,变行政推动为市场调节,极大调动了水泥建材老板们转型的积极性。

与此同时,鹿泉区打破“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考核办法,在调整落后产能的过程中,创新对干部进行了差异化考核,对全区13个乡镇分别设置不同的考核指标和权重,特别是对传统水泥建材业集中的乡镇,轻总量、重质量,轻速度、重转型,激发出早调整、快转型的内生动力。

鹿泉区的转型步伐有多大?区工信局局长张振平向记者展示了这样一组令人印象深刻的数据:从2007年7月到今年的3月份,鹿泉区先后打了“拆窑留磨”、“拆磨清仓”、“断尾求生”三大战役,累计削减熟料产能654.4万吨,水泥产能3028万吨、采石产能515万立方米,削减二氧化碳排放3120吨、粉尘排放12560吨,年节约标煤93万吨。“不止如此,我区166家‘小建材’彻底退出,仅留存2家升级改造后的大型水泥企业,8条旋窑水泥熟料生产线,产能只有当初的五分之一。

记者来到位于鹿泉区仅存的2家“大水泥”之一——鹿泉宜安镇的金隅鼎鑫水泥公司,花园式的厂区环境让人感觉不到这是在从事水泥生产。公司副经理张立华表示,该企业投资5.5亿元实施了余热发电、烟气脱硝等技改项目,研发的“水泥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实现了对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厂污泥的无害化处理,使水泥厂变身“都市净化器”。

俯下身子做转型

共同度过产业转型阵痛期

产业转型,躲不开的是做减法,减法又必然伴随着阵痛。没有了水泥建材的“护佑”,鹿泉突然从全国百强县(市)榜中跌了出去,就是在石家庄地区的县(市)区排名中,也从前几名变成了倒数。切肤般的转型痛苦,深深刺激着鹿泉人的神经。

财政收入被“拦腰斩”,水泥重镇宜安镇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里高峰时拥有72家水泥企业,熟料和水泥产能达2960万吨,从业人员6000多人,2011年财政收入超过亿元。宜安镇在推进水泥工业调整后,仅2014年上半年就拆除了16家企业,压减过剩产能1360万吨。受此影响,财政收入减少了2500万元。再加上之前的大调整,宜安镇彻底退出了“亿元乡镇俱乐部”。

此外,水泥建材企业的关停,首先受到冲击的就是大批下岗工人,他们上有老、下有小,没有饭碗就可能出乱子;还有那些和水泥打了半辈子交道的“水泥虫”们,没有了熟悉的产业,他们还能干什么?还有以水泥为支撑的乡镇没了“靠山”,他们的明天在哪里?

于是,摆在鹿泉区政府面前的最大难题,就是完成“腾笼”之后如何“换鸟”,如何让做出了牺牲的企业家二次创业,让一时失去了岗位的工人重新就业。这些,都直接关系着产业转型能否顺利完成。

广开渠道稳就业。首先,必须抓紧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问题。鹿泉区围绕北部产业调整涉及的2.8万名下岗工人,采取南部园区吸纳、转型企业再就业、开辟公益岗位相结合的方式,积极拓宽就业渠道、搭建就业桥梁,帮助工人们找到“新的饭碗”。

记者从鹿泉区人社局了解到,仅在2015年组织的两次劳务洽谈会上,160家用人单位就提供岗位10499个,当场达成就业意向2353人。“在政府的鼓励下,全民创业热潮兴起,个体工商户达到10900户,私营企业达到2237家,带动新增就业1.7万人。

搭建平台聚资本。鹿泉区整合关停企业腾出的土地,成功跑办了47.8平方公里的省级物流产业聚集区。物流园区管委会主任张敬献表示,如今这里已经确定了以汽车商贸物流为主,以建筑产业化、建材物流、农产品交易为辅的发展方向。当前,集4S专营、世界名车展览、整车组装等于一体的国际汽车城项目正在推进;以生产加工建筑构件为主的“建筑工厂”项目正在对接;由福建商会牵头,总投资30亿元的华北建材物流园项目正在建设。

为了促进西北部水泥建材业加快“腾笼换鸟”,鹿泉区拿出真金白银促升级。对转型企业新上项目符合规定条件的,自投产之日起企业增值税、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全额奖励企业,连奖5年;企业新上国家认定的高科技项目,可以享受3年贷款贴息优惠政策……同时,实行四大班子成员结对帮扶机制。鹿泉区四大班子成员带领各部门结对帮扶水泥企业,帮助有意愿的企业引进新项目,解决融资、土地等问题。

有了真金白银的激励,昔日热衷“挖石头”的水泥老板们,陆续有了新目标。在政府的引导下,一批关停企业已经实现就地转型。如原华恒水泥转型为年产3万吨核桃露的华洋饮品,今年上半年销售10万箱。原鼎盛水泥与北京生物肥王“麻博士”合作,投资5亿元建设了航天威科生物科技项目,建成后年产微生物菌剂20万吨、肥料100万吨。原远程建材投资7000万元,建设了不锈钢制品项目,年产不锈钢管2.5万吨、钢带4.5万吨……

华洋饮品是一家专门从事核桃露加工的食品企业,总经理安中平对记者说,他的企业前身是华恒水泥厂,企业员工也曾经都是水泥工人,在工商、环保、发改、国土的帮助下,这家转型企业不到两周就办齐了所有经营手续。“现在我们的订单来自全国各地,生产线日夜加大马力生产,将来企业的效益要比生产水泥高得多。

不止是转型企业,鹿泉区还对承担转型任务的乡镇予以重点扶持。白鹿泉乡党委书记康建新说,该乡曾经以采石业为主,在全区内率先关停所有采石企业,借势翻修道路、整治环境,凭借优质的生态环境,一举招引了总投资165亿元的西部长青、众诚体育、白鹿文化生态等5个休闲旅游项目,这个鹿泉历史文化“发源地”,正在恢复昔日的美丽。

坚实有力的举措之下,鹿泉区基本走出了阵痛,实现了和谐关停、平稳转型,度过了水泥建材业的结构调整期。一方面,水泥产能砍掉了4/5,水泥企业从最多时的166家压减到2家,减少就业岗位2.76万个,但没有因此引发一起信访案件,把转型造成的社会震动降到了最低。另一方面,关停企业累计影响产值80亿元、税收6亿元,但经济并没有因此失速,而且实现了更高质量的发展,2014年财政收入跨上了30亿元新台阶。

抢抓机遇谋求跨越

转型中把区域经济做得更强

鹿泉区在产业转型上没有止步于“”和“”。一边做企业转型,另一边在同步进行升级文章,这也是鹿泉经济增长没有失速的根本所在。

鹿泉区把压减过剩产能的减法做成加法,使传统建材业实现了减量增效,为传统建材发展区做加法腾出了发展空间和环境容量。

减量增效的成果是有佐证的。工业用电量是一个地方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鹿泉区工业能耗呈连年减少的趋势,但在保持总量和规模扩大的同时,发展质量和效益却稳步提高。从2007年到2014年,该区的工业用电量由24.6亿度降到了18.5亿度。与此同时,单位电量财政收入由0.41元增加到1.62元,增长295%;今年上半年更是达到2.33元,又增长39.5%。

同时,调整传统产业不是不要传统产业,而是通过扶优淘劣、做精做强,让因调整受到影响的县域经济实现绿色、循环和低碳发展。如今,“鸟笼”中的麻雀变成了凤凰。水泥建材行业仅剩下的2家大型水泥生产企业,但产业效益大幅增加,2014年纳税就实现3亿元,是2006年整个行业的2.1倍。

在持续做“减法”的同时,依托独特的区位交通和自然山水优势,鹿泉区做大了培育新兴产业的“加法”。

从南到北,鹿泉规划建设了198平方公里的省级绿岛经济开发区、西部山前生态新区、省级经济开发区、省级西北物流产业聚集区、北部休闲观光农业区5个园区;产业结构由水泥建材一业独大的“独轮车”,变成休闲服务业引领和电子信息、轻工食品、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四轮驱动”的“1+4”新格局,财政收入由调整初期2007年的10亿元到去年突破30亿元,增加了20亿元。

近年来,鹿泉先后引进了君乐宝乳业、长城影视、雨润农产品、泸州老窖、康师傅饮品、珠江啤酒等一批优质大项目,7家企业列入省“三个一百”领军企业。投资50亿元的长城影视当年开工、当年开机。投资55亿元的泸州老窖华北生产基地项目当年签约、当年落地,今年8月实现出酒……

记者来到位于鹿泉区铜冶镇的君乐宝乳业生产基地,新的婴幼儿奶粉生产线正在运转着,君乐宝的高品质奶粉产品就从这里走向全国。公司宣传部的冯进茂介绍:“我们的婴幼儿奶粉今年4月12日投放市场,今年1-5月份就实现纳税1.2亿元,3年内主营业务收入将突破100亿元。

一手抓顶天立地的大项目,一手还要抓铺天盖地的小企业。围绕科技型中小企业落地难的瓶颈,按照“政府规划、政企共建”的思路,建设了总投资125亿元的光谷科技园、科瀛创新产业园、鹿泉V谷等7个科技型中小企业聚集区,全部建成后可以容纳1300多家企业,打造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梦工厂,实现了企业扎堆发展、资源高效使用。

在光谷科技园一期,集聚了16家企业,总占地却不过323亩。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里的投资强度达到725万元/亩,是鹿泉限定投资强度250万元/亩的2.9倍。“这个科技园可以延伸出7条产业链,年新增产值22亿元,利税就将达到8.2亿元。

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前不久,鹿泉区还专门到北京中关村、清华科技园,围绕7个聚集区开展推介招商,目前正在同北京银行、燕东微电子进行对接。近期,与联东集团达成合作意向,在西北物流产业聚集区建设联东科技园,专门承接北京产业转移项目。

得益于坚持不懈地“调和转”,鹿泉全区经济不仅没有失速,而且实现了更好质量的发展,呈现出3个标志性变化: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水泥建材业提供税收占比由最高时的52%下降到13.2%,四大新兴产业今年上半年纳税10.7亿元,占比达到71.6%。

市场主体活力迸发。产业结构调整累计58家规上企业清零,但通过新上项目的补充,规上企业由2007年的188家增加到192家,上市企业达到19家。神玥软件是2014年从北京亦庄经济开发区搬迁到鹿泉的,仅仅通过一年的时间,该企业就实现新三板上市的愿景目标。

产业形态日益多元。当前在鹿泉,逐步形成了以中电四总部、长城影视、北人奥特莱斯、省二院医养一体化、数字产业谷等为代表的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城市综合体、健康养生、电商等城市经济新业态。特别是按照六次产业化理念,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式发展,君乐宝乳业建成国内首家酸奶文化馆和奶牛科普馆;食草堂建设了HI-LIFE体验生活馆,成为省会首个青创空间;洛杉奇食品开创了金凤文化馆,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业旅游长廊……

……

如今,鹿泉区正在对照解放思想“八破八立”要求,在全区营造“树正气、讲团结、聚合力、促转型”的新局面。鹿泉区区委书记周永会表示,当初鹿泉转型的目标是以钉钉子的精神,7年凿了一口深井——“腾笼”,十年磨一把宝剑——“换鸟”。目前,深井已然凿成,宝剑还不够锋利,该区将积极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撤市设区两大历史机遇,持续深入推进转型升级工作,全力将鹿泉打造成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高地、独具特色的省会新城区和生态休闲地。

”中占先机

□王 欣

从数年前痛下决心摘掉“污染黑帽子”,到如今阔步行进在绿色崛起的大道上,鹿泉区的转型升级转得早、转得好,值得点赞。他们所选择的这条调整产业结构、压缩过剩产能之路,不仅没有“自毁前程”,反而经受了考验,占领了发展先机,实现了转型中重生,升级中变强。

走好转型升级路,必须拿出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鹿泉区曾连续五年跻身全国百强县。然而,光鲜的数字背后,是对资源的高度依赖,是水泥业的“一业独大”,以及伴之而生的高能耗、高污染。正是看到了这一点,鹿泉区“挥泪斩马谡”,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为改善生态环境、加快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基础。向鹿泉区学习,就要学习这种壮士断腕的决心,做好落后产能的“减法”。

要想行动上“转型”,就必须解放思想,以改革的思维、创新的思路,勇于冲破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当前,全市各地正在开展“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发作为、协同发展”大讨论,鹿泉区的实践证明,只要把解放思想与发展实际结合起来,破除资源依赖的定式,树立转型发展的意识,就能在转型升级、战略发展的道路中迈出实质性步伐。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必须奋发有为,真刀真枪地干、踏踏实实地干、甩开膀子干。鹿泉区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也面临着淘汰落后产能、安置人员转岗、生产技术升级等诸多难题和挑战。但他们不畏风险、不怕困难,积极主动想办法,开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不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现了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精彩一跃。这启示我们,实现转型升级、跨越赶超,就必须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顽强作风、持之以恒地韧劲,一个难关一个难关地去攻克。这样,才能不断焕发新活力,创造新业绩。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