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

29.01.2016  13:06

 1月27日,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公布。文件强调要以发展新理念破解“三农”新难题,提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对解决“三农”新老问题、有序推动农业现代化、确保亿万农民迈入全面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河南省农业基础薄弱、质量效益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农业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十三五”期间,如何补好农业现代化这个短板?代表委员围绕这一问题进行热议。

  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过去,一家一户的农户小规模分散经营,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农业现代化进程。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为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了条件。

  “河南农业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融入农业发展新阶段,不断在扩规模、调结构、强产业、可持续、提素质上取得实效。”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农业厅厅长朱孟洲说,我省农业要加快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经营,最大限度用现代工业装备现代农业,用现代科技武装现代农业,用现代组织和管理经营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加速建设现代农业大省的步伐。

  “现代农业主要包括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和服务社会化等元素,其中规模化是基础条件。农业生产适度规模化实现了,其他元素才能有机结合,共同推动全省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省农科院副院长房卫平说,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农业适度规模化的主力军,他们依靠科技种田,推动农业机械化和标准化发展,为农业生产提供社会化服务,不断挖掘现代农业潜力。

  供给侧改革优化产业布局

  一方面,河南省农业生产重粮食作物、轻经济作物;重面积、轻品种,导致农业结构失衡。另一方面,粮食的连年丰收,导致库存激增,粮食供大于求导致粮价持续低迷,谷贱伤农。全省农业要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亟须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河南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契机。”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农业大学教授郭天财建议,全省要依据各个地区的生态特点、资源禀赋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牧则牧,把以前的对抗性农业变成适宜性农业。

  “种养业协调发展,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实实在在的抓手。”河南省政协委员、河南省畜牧局局长宋虎振说,要加快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示范工程,引导规模畜禽养殖场通过流转土地配套粪污消纳用地,推广“猪—沼—菜”等种养结合模式,最大限度减少畜禽养殖面源污染的同时,为农作物种植提供优质有机肥料,最终实现粮食丰产、土壤改良、畜牧业稳定发展、粪污资源化利用、环境改善等多重功效。

  全链条加工增加农业效益

  现代农业是一个包括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产业体系,包括产、供、销各环节。其中,农业最大利润领域是加工运销环节。“十三五”期间,如何拉长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河南由大农业向强农业的升级过程中,要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实现全链条循环发展。”河南省人大代表、河南永达食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冯永山说,要大力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连接农业生产基地和销售市场,形成种植、加工与消费服务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增加农业效益,带动更多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近年来,全省各大中城市近郊蓬勃发展起来的都市生态农业,拓展了农业休闲观光和绿色生态功能,促进了城乡一体发展。河南省政协委员、郑州市政协副主席李新有说:“各级有关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使农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产品变礼品,让农民腰包‘鼓’起来。”  来源: 河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