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跨越创伟绩——写在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
9月9日,尉犁县兴平乡达西村迎来了首届丰收节。
在维吾尔语里,“达西”二字的意思是“盐碱地”。然而,如今走进达西村,扑入眼帘的是笔直宽敞的柏油马路、规划整齐的洋楼别墅、特色鲜明的“风情街”、飞驰而过的私家轿车……村民的日子过得比城里人还好。2014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
现在,这个“南疆第一村”又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发展农村电商,谋求新的增长点。
达西巨变是新疆巨变的一个缩影。自治区成立60年来,特别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党委带领全疆各族人民,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科学跨越、后发赶超,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城乡面貌、人民生活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发展造就奇迹
8月28日这一天,由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建设的吉尔吉斯斯坦电力大动脉达特卡—克明500千伏输变电工程顺利竣工,受到了吉国总统阿坦巴耶夫的高度评价。
这家地处西北边陲,曾经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街道小企业,如今成为中国输变电行业的龙头企业,并跻身中国500强企业,业务遍布全球——这不能不说是发展造就的奇迹。
60年前,自治区成立的时候,全区生产总值只有12.3亿元,生产不了一根铁钉,没有一寸铁路,更没有像样的企业……
6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在全国人民的倾力支援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带领全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艰苦奋斗,从改革开放到西部大开发,从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掀起大建设大开放大发展的热潮,到快马加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自治区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作为维护长治久安的基础,咬定青山不放松,坚定信念不懈怠,实现了一次又一次跨越,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佳绩。
尤其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全区生产总值年年两位数增长,一年跨越一个千亿元台阶,2014年达到9273亿元,增速在全国的位次由2009年的第30位跃居2014年的第4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彰显出时不我待的“新疆速度”。
大发展的成就中包含着中央对新疆各族人民的亲切关怀。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发展是长治久安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管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要坚定不移推动新疆更好更快发展。”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新一轮对口援疆、资源税改革、扶持南疆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力度之大、投入之多、项目覆盖之广,都是前所未有。
大发展的成就中也闪烁着自治区党委坚定的发展信心和发展智慧。新疆底子薄、起点低、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内地发达地区,在发展中必须要打破思维的束缚,用超常规的理念和做法破解发展的难题。
从2010年开始,自治区党委围绕新疆改革发展稳定,连续开展“工作餐会”“项目促进周”“新春好开局、实干促落实”“深化改革创新、聚力长治久安”等系列活动,以上率下,有力地推动了各方面工作的落实。
发展赢得未来
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南北疆发展不均衡,生态环境脆弱,这是新疆的基本区情。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为推动中央和自治区党委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自治区党委针对新疆实际情况,提出了“科学跨越、后发赶超”的理念,既要发展的速度,更注重调结构转方式,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未来的发展留下广阔的空间。
新疆棉花已经连续21年实现了面积、单产、总产全国第一,但新疆的纺织行业却是近几年才快速发展起来的。
近几年,自治区把发展纺织服装产业作为带动就业的一项重要举措,并采取多项措施和差别化政策,科学谋划让老产业焕发出新生机。如今,一批棉纺、棉织、针织、机织地毯、服装、家纺等项目开工建设,新疆纺织规模达600万锭,棉纺产业的重点企业集群正逐步成型,并以点带面,促进产业红利不断向下游传导。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后,自治区采取各种措施,统筹和协调全地区均衡发展,逐步缩小南北疆差距。
2013年年初,自治区启动实施《南疆三地州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在产业结构调整、向西开放、推进城镇化进程等方面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南北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从2014年起,南疆三地州不再考核GDP,自治区把加快南疆发展、缩小发展差距的重点和核心放在了缩小收入差距和民生差距上,进而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南疆各族群众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这几年,自治区坚持“环保优先、生态立区”“走资源开发可持续,生态环境可持续之路”理念,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同步共赢。伊犁河谷百万亩生态经济林工程、塔里木盆地周边防沙治沙工程、叶尔羌河防洪治理工程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加紧实施,乌鲁木齐治理大气污染成效显著,塔里木河下游结束了断流的历史。对绿水青山的关爱,为大美新疆添彩,也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同时,自治区还坚持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基础设施现代化“五化”同步发展,把新型工业化作为第一推动力,构建了具有新疆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随着经济发展的活力、转型升级的动力和改善民生的作用力持续增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一轮上升周期,步入了增长速度最快、质量最好、效益最高的历史新阶段。
发展谱写幸福篇章
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工厂建在了家门口,村民们走出家门就能到工厂工作,愿意进厂的人越来越多。”22岁的阿依孜木古丽·吾买尔不仅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还当上了喀什中兴手套有限公司龙甫乡龙甫村卫星工厂的小老板。
从2014年开始,自治区党委安排8.8亿元财政专项资金推进“短平快”项目,着力解决南疆三地州就业和经济发展问题。
一年多来的实践证明,“短平快”项目在带动一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的同时,也推动了南疆地区农牧民思想观念转变,让农民逐步向产业工人转变。
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来,自治区党委紧贴民生推进发展,牢固树立“民生优先、群众第一、基层重要”的理念,连续6年开展“民生建设年”活动,把发展落实到改善民生上,落实到增进团结上。
随着新疆经济发展步伐的加快,2014年,新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214元,是2009年的1.9倍,年均增收超过2191元,年均增长13.6%;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8724元,是2009年的2.2倍,年均增收968元,年均增长17.6%。
这5年,新疆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63万套,让大批困难群众住有所居,安居乐业;投资1152亿元,共计完成150万户安居富民工程建设任务,已有480多万各族农牧民群众喜迁新居,建设量连续四年位居全国第一。自2011年以来,新疆发生5级以上破坏性地震20余次,尤其是于田7.3级强震中,新建安居富民房无一损毁。定居兴牧工程投入99亿元,使全区近9万户牧民结束了逐水草而居的历史,改变了落后的生产方式。全疆30万名城镇五七工、家属工纳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保障范围,比全国提前一年解决了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全疆2万多名未就业普通高校毕业生赴内地培训后走上工作岗位……
这5年,是新疆民生建设力度最大、各族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民生建设的累累硕果,写在天山南北广袤大地上,写在各族群众灿烂的笑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