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赵民俗:冀东演跑驴 神州数第一
“燕赵民俗社火传奇”之二
上一回说到新年跑马,意气风发。这一回登场的主角模样跟马差不多,个头却比马小了一截,它就是憨头憨脑的小毛驴。在燕赵大地,每每到了年节,在庙会上,总要演一出热热闹闹的跑驴,这个独具特色的民俗节目有着什么样的来历呢?
□特约撰稿 王律
“张果老倒骑驴”和“贾岛骑驴推敲”
一说到这小毛驴,很多人都会联想起一位神仙,那就是八仙之一张果老。其实,这位仙人也不是外人,根据《旧唐书》上的记载,他正是在咱河北出的名。大唐时代,正定城里的恒州刺史韦济把张果老推荐给唐玄宗李隆基,皇帝一看他果然是个人才,还想把妹妹玉真公主嫁给他。可是呢,这张果老却没答应,说什么也要回到蒲吾县山,就是如今平山县的王母观山。皇帝就在那里给他建了一座栖霞观,这可是正史中言之凿凿的记载。而在广宗县里还有一座张果老山,当地还有一座的供奉着张果老的栖霞观。在咱们的印象当中,张果老从来都没什么神仙的架子,常常是倒骑在那头小毛驴上,优哉游哉,乐乐呵呵。古时候就有首诗这样说:“举世多少人,无如这老汉。不是倒骑驴,万事回头看。”
说过了神仙身边的毛驴,咱们再讲讲人间的驴,它的模样虽然不怎么起眼,可是它身上的优点实在说不完,它勤劳、朴实、憨厚,能下地干活,能拉车赶路,还让河北著名诗人贾岛在它的背上留下了“骑驴推敲”的佳话。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小毛驴究竟是如何走上了艺术的舞台呢?
生活中的毛驴性子好,体力强,干起活儿来不吭不哈,而且它的身体素质也不错,很少闹毛病,所以民间就有了个说法,叫做“铁驴铜骡纸糊的马”,说的就是毛驴的身板顶呱呱。因为这小毛驴跟人类的关系挺亲密,老百姓也就把它当做了好朋友,还把它的形象搬到了传统的民间花会之中,让它在大秧歌里面担起了重要的角色,这就是昌黎地秧歌中的经典节目《跑驴》。
冀东昌黎诞生地秧歌“跑驴”
说起这一出跑驴的戏目,它的名气可真不小,早在几十年前,民间就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从南京到北京,跑驴、扑蝶、花鼓灯。”这几样民俗奇葩都是当时的民间艺术代表作,其中排在头一个的跑驴就是昌黎地秧歌的代表剧目,也是“冀东地秧歌”的成名之作。2006年5月20日,昌黎地秧歌这门艺术入选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跑驴也登上了国家级的大雅之堂。
地秧歌跑驴的诞生地就在秦皇岛昌黎,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自从商代时期,昌黎就成为孤竹古国的所在地,还留下了夷齐让国、老马识途等一大串著名的历史故事。几百年后,又有秦始皇、魏武帝到了昌黎,在渤海之滨留下了千古传奇。到了辽宋时期,三千多户汉人迁到了昌黎,也把流行于中原的大秧歌带到了这里。在这之后的辽金元时期,秧歌融入了好多种民族的色彩,丑角的肩膀一晃一晃,明显是蒙古舞蹈的特点,妞角羞答答地躲闪,晃悠悠地转身,都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表现。
纪年表翻到了明清时代,昌黎地秧歌也进入了最重要的发展时期,这时候的秧歌跟戏剧来了个二合一,淳朴的秧歌成了有情节,有故事的民间大戏。艺人们脚步颠颤,肩膀摇摇,腰身晃晃,双手摆摆,就像是风中的杨柳条。再看他们手里的道具更是千变万化,有五彩的扇子,有结实的棒槌,有姑娘们的小手绢,也有老大娘的烟袋锅,再加上让人眼花缭乱的动作,看起来真能过足了眼瘾。
再到了清朝末年,昌黎的秧歌好手成兆才在莲花落、蹦蹦戏、皮影、二人转、大鼓等民间艺术的基础上创造出北方最大的地方剧种--评剧。这平地里杀出的一匹黑马抢了秧歌的风头,传统的昌黎地秧歌只好转了戏路,放弃了老辈地秧歌中的演唱部分,成就了幽默风趣的哑剧路数。这会儿的秧歌行里诞生了哪一出好戏呢?
从“傻柱子接媳妇”到“喜回娘家”
这出秧歌戏就是《跑驴》的前身《傻柱子接媳妇》,这故事的主角是个名叫“傻柱子”的庄稼汉,这小伙子家里没钱,日子过得艰难,只好委屈着刚过门的新媳妇进城去给财主当佣人。谁知道这财主没安着好心眼,仗着有钱有势霸占了傻柱子家里的新媳妇。赶到年关底下,傻柱子赶着毛驴上城接媳妇,可是这财主愣是不放人,这话明着不好说,就在暗中使绊子,使出了各种花招,可着劲忽悠人家傻柱子。
这样的情节到了秧歌戏里,傻柱子成了傻里傻气的丑角,满脸涂着黑颜色,就留着两个白眼圈。他身上穿着破皮袄,背着钱褡子,一手拿串铃,一手拿小鞭,扭着碎步假装赶着毛驴。新媳妇身上穿的是五彩的衣裳,一手拿扇子,一手拿手绢,踩着小步好像骑在毛驴的背上。黑心的财主在这出戏里穿着长袍马褂,头上戴着红疙瘩帽盔,手上托着水烟袋,贼眉鼠眼穿前跑后,那模样真是又可恨,又好笑。
这出戏里有滑稽的表演,有好多的笑料,还有乡下人喜欢的小毛驴,虽说这趣味没那么高雅,可是老百姓们很是爱看。这就为建国之后的《新跑驴》打下了最初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当家做了主人,老百姓受剥削、受压迫的日子全都翻了篇。1952年的冬天,昌黎地秧歌著名表演艺人周国宝、周国珍、张谦等几个人拉起了一支队伍,在专家的指点之下把《傻柱子接媳妇》进行加工改编,创作出让人耳目一新的“跑驴”新节目《喜回娘家》。这出新戏取材于民间盛行的风俗——送媳妇回娘家,故事虽然是老套路,可这旧瓶子里面装的却是新酒,讲了一段土改之后翻身农民互相帮助的事。三个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一出简简单单的秧歌小戏,却演出了红火热闹的场面,生动有趣的效果,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奥妙呢?
民间老艺人演绝一出生活小戏
《喜回娘家》的秧歌一开场,就有一个农妇模样的大姐上了台,她怀里抱着一个胖娃娃,骑着毛驴回娘家。那大姐身边还有个朴实的庄稼汉,那就是她的丈夫,孩子的爸。这一家子赶路过河沟,小毛驴的蹄子陷进了泥里拔不出来,这可把夫妻俩急坏了。幸好有一个农民大哥来帮忙,他们想尽了办法,终于拉出了毛驴回了家。
这一段来自于生活的小戏并没有什么出奇的情节,这出小毛驴引出的小故事要怎么样才能演出彩,怎么样才能赢得一片叫好又叫座的掌声呢?
首先得说这男主角周国宝的功夫到位,表演精彩,他扮的是丈夫的角色,用身体、眼神展现了农民过上好日子的那股精神劲。周国宝演的虽然是个丑角,可是在他的身上压根看不到传统丑角撅屁股、伸脖子的动作,更没有矮人三分的感觉。你瞧他肩膀抖得多利索,看他那碎步踏得多轻巧,他以地秧歌中特有的走矮子舞步,风趣灵巧地表现了上岭下坡的情景,演活了一个诙谐、乐观的农民大哥。
演大姐的这位是周国宝的堂弟周国珍,他男扮女装还挺好看,扮着女人骑着毛驴,用传统地秧歌中跑竹马的表演形式和舞蹈动作,把“走马”、“跑马”、“惊马”改成了“走驴”、“跑驴”和“惊驴”,那一匹“小毛驴”骑得是出神入化,惟妙惟肖。演大姐自然就得有个大姐的样子,周国珍拿上花手绢,打开小扇子,把农家女的角色演得很接地气,您一瞧就想起了隔壁的王大姐,李大嫂。
另外一个演员是丑角名手张谦,他的戏份不多,却特别精彩,那灵活的身段赢来了一片叫好声。
新编的跑驴里最大的看点就是那匹小毛驴,地秧歌的特点也在这毛驴的身上表现得最是突出。“拉它不走,打它就踢”的幽默场景展现了毛驴的倔脾气,受惊的驴子又引出了大哥大姐哄孩子牵驴的紧张气氛,拉毛驴出泥坑的情景又渲染了忙中出乱的戏剧性情节。
这一连串的故事里没有唱词,只有一支唢呐嘀嘀嗒嗒地讲着故事,它吹出了哭声,吹出了笑声,吹出了你来我往的说话声,吹出了咿咿呀呀的小孩学语声。这唢呐吹得观众们瞪大了眼睛,笑疼了肚子,直把巴掌都给拍红了。
起初谁也没想到,这一出透着泥土味的冀东地秧歌《跑驴》就此横空出世,一炮而红。昌黎城里关二街的这几位老艺人把这出新戏带到了大江南北,演到了大洋彼岸,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一炮而红小毛驴如何跑向世界
话说在1952年,昌黎县举办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农民文艺会演,新秧歌《跑驴》就是这场表演之中的压轴好戏,收获了不少的好评。后来,县文化馆的老师对它加工润色,又推荐到了唐山地区参加表演,又得了一片掌声不断。再后来,地区文化馆的舞蹈教练又对它进行改良,《跑驴》又到了河北省首届民间文艺会演的舞台之上。那天,大幕一开,唢呐一响,周国宝一耸肩,一扭腰,一晃鞭子,一迈那悠然自得的秧歌步,就赢了一个碰头好。
这么好的民间艺术,自然应该拥有更大的舞台。就在1953年的4月,来自于冀东大地的小毛驴一溜小跑,一举成为首届会演中的优秀节目。
从这以后,昌黎地秧歌《跑驴》风靡全国,舞台上的
小毛驴成了当红的明星。全国好些个艺术团体、艺术院校都专程找到了周国宝、周国珍和张谦,争着请他们传道授业,教一教昌黎的地秧歌。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还为《跑驴》拍摄了专题片。
就在这一年的八月里,《跑驴》的热度再次升级,这个乡土味十足的节目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举办的第四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亮了相,登场的演员就是周国宝、周国珍和张谦的徒弟--来自中央歌舞团的三位青年演员。《跑驴》凭着浓郁的中国北方民风民情感染了国外的洋观众,昌黎地秧歌第一次冲出国门,走向世界,就拿下了闪亮的银奖。
几十年来,昌黎地秧歌走出河北,红遍全国,还获得了海外观众的青睐。河北冀东的“小毛驴”胜过了张果老身边的那匹仙驴,它跑遍世界各地,成了传播友谊和华夏民间文化的使者。
这正是:
古有八仙倒骑驴,冀东跑驴今称奇。
诙谐幽默胜哑剧,大江南北数第一。
这一回说到冀东跑驴跑出了高高的人气,跑出了红红的年景,它跑出河北,跑出中国,成就了燕赵民间艺术的传奇。下一回要出场的是威风凛凛的中国龙,它在五彩的灯光中舞出了精神,舞出了气派,这热闹好看的龙灯舞又是怎样一门绝技?请继续关注《燕赵民俗社火传奇》之三——“燕赵龙灯舞 古今献绝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