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县七旬老人历时八年写村史 挨家挨户送一本(图)
■刘凤岐老人(右)在搜集村史素材。
□文/图 记者李兵 通讯员徐哲普、聂聪超
赵县停住头村,因东汉光武帝刘秀被王郎追赶住宿于此而得名。抗战期间,这里建立了赵县最早的村级党组织,素有赵县“小延安”、“小陕甘宁”之称。
今年71岁的刘凤岐,是土生土长的赵县停住头村人。应村民的要求,刘凤岐从2006年开始着手编写村志、史。历经8年寒暑,走访周围数县几十个村,采访村民上千次,查阅资料无数,垫资上万元,完成了一部20余万字的停住头村志、史合编——《岁月的史诗》,记述了停住头村近百年村史,让全村人拥有了一个共同的家谱。
革命先烈事迹眼看将成为“绝响”
急需抢救性挖掘整理
停住头村村民刘西路是一名老党员,曾在村委会任职多年。2006年的一天,刘西路找到刘凤岐,并对他说:“你把咱们村的历史写写吧,如果不写下来,咱村的事往后就没人知道了。”
在战火纷飞的抗战时期,停住头村出现了很多英雄人物和革命先烈,可是他们的事迹在村里几乎没有什么文字记载,仅靠村里的一些老人口口相传。随着时间的流逝,村里那些经历过抗战的老人已大都去世,这些珍贵的历史眼看着将要成为“绝响”,老一辈大无畏抗争外族侵略的感人事迹和宝贵精神就这样被遗忘掉,让人感到实在太可惜。刘西路提的意见正好说到了刘凤岐的心里,于是刘凤岐下定决心要挖掘整理这些故事。
停住头村有一位参加过抗日战争的老党员叫王献伏,为了了解停住头村当时与日寇斗争的详细情况,刘凤岐四处托人打听王献伏如今的住所。几经周折,最后得知王献伏在建国后被安排在栾城县畜牧局工作,等刘凤岐见到王献伏时,这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已经有些行动不便了。
“我和王献伏一共见过三次面,老人家讲得比较详细,对我的编写工作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他很期盼看到我整理完后的资料。可是当我写完初稿,要拿给他看时,别人告诉我,他已经去世了。”刘凤岐讲述这件事时眼睛湿润起来。革命老前辈的去世对他影响很大,这使他更加感觉到编写工作的紧迫性。
编纂工作困难重重 七旬老人迎难而上
1944年出生的刘凤岐曾当过兵,当兵期间,他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受过严重的腿伤,落下了腿疾。这样的情况,让常需要出门的刘凤岐吃了不少苦。“近一点的地方我自己骑电动三轮就能去,远一点的就坐公交车,实在不行就只能打车了。”刘凤岐说。
要想如实记录史实,就要找到当事人或者知情者,然而由于年代久远,想找到其人并非易事,有时候费尽周折打听到一个人的住所,赶过去的时候人却去世了或者搬走了。“这些年为了印证我要写的东西,可以说是风餐露宿,光路费就花了上万多,老伴说我,别人做点事是为了挣钱,而你却倒贴钱,你这不是傻啊?”刘凤岐说,每当老伴埋怨他时,自己总会坦然一笑,因为他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的分量不是金钱能衡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