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风情渐浓凤凰台

30.05.2015  11:14

易县凤凰台村紧邻清西陵,历史上是个守陵村,为乾隆的母亲孝圣宪皇后守陵,如今这个村子还保留着哪些生活习俗和民族风情?

满族特色菜——鹿尾儿。(万强 摄)

苏文华:“这个菜是蒸鹿尾儿。里边主要是有9种果仁,猪肝、麻酱、松子仁、核桃仁、南瓜子仁、桃仁、杏仁、榛子仁,有三七,有百合,有白果仁。在嘴里慢慢咕噜一下,咽了以后往回一出气,这是吃的回味香。

在易县凤凰台村的“老苏满家乐”,老板苏文华正在给山西游客张先生讲解如何品尝满族特色菜蒸鹿尾儿。

河北电台分党组成员、新闻中心主任王成树采访老苏满家乐老板苏文华。(万强 摄)

听到游客对自己的厨艺赞不绝口,老苏一脸自豪地说,他的五爷爷就是做御膳的,给光绪、慈禧都做过饭,手艺一直传到他这。

苏文华:“我的五爷爷是在清朝末期在宫里头做饭,我大爷是跟我五爷爷学的,我是跟我大爷学的。

古色古香的满家乐。(万强 摄)

随着凤凰台的名气越来越大,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正络绎不绝的来到凤凰台,现在全村有满家乐35家,每家的平均年收入都超过10万。

凤凰台村紧邻易县清西陵景区,是清泰东陵,也就是乾隆的母亲、雍正皇后孝圣宪皇后陵寝的守陵村,原来叫做泰东陵八旗营房,民国年间改名为凤凰台。

最初的泰东陵八旗营房有16名官员,加上随从和家眷一共160多人。现在村里居住的500多人基本上都是他们的后代,现在全村98%都是满族。

凤凰台村的街道。(万强 摄)

村子目前还保存着清朝时期的营房、营门、庙宇等古建筑,每条街道、每条胡同都以当初机构的名称命名,同时保持着当初的设计,横平竖直,呈品字形。

村民那凤英:“所有的八旗营房都是坐北朝南的方向。像这个泰东陵八旗营房它就有个南门,这是这个营房的正门,是负责进的,东门是负责出的。

现在,“一亩三分地”这句俗语我们会经常用到,您知道 “一亩三分地”的叫法是怎么来的吗?其中一个说法就是清朝五品官员的院落恰好是一亩三分地。

那凤英:“在清朝的时候,几品官员他的住房面积有多大,门楼尺寸有多大,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你像这个村子正五品是八旗官员,八旗官员居住的这个地方呢,有四间正房,东西耳房,东西厢房,他就住一亩三分地,所以说你就到我这一亩三分地来了。

但由于战乱和时代变迁,村子里世代流传的家谱被毁,几个会说满语的老人也相继去世,凤凰台村实际上出现了文化传承的断层。

那凤英:“在日常称呼当中不说姓氏,传来传去,口头上不知道姓什么。所以说满族人如果没有家谱,说不上来他的祖上是干什么的。应该说我们现在谁也讲不上来。语言也没了。

那凤英说,现在她只记得满语几个简单的词汇。

那凤英:“你好是‘西塞因’。‘撵呼啦’是跪,‘亨西拉’是磕头,‘嘀黎’是起。祭祀的时候这个礼仪,有人喊着。

为了让满族文化这块金字招牌越来越亮。现在,凤凰台村正对村子的历史、典故和文化传统进行进一步挖掘整理。

西陵镇党委副书记、凤凰台村包村干部李建军:“胡同儿的名称都用砖雕刻上,胡同儿有什么来历、住的什么人、有什么典故,打造一批示范户,这户你是哪个旗都挂上哪个旗,正白旗、正黄旗,然后让服务员都学满语,简单的欢迎、请进、慢走,包装出满族文化特色,增加吸引力、神秘感。

(由河北台记者王成树、万强、聂鑫、孙振宾、张志武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