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这里又出了一件国礼
“一件景泰蓝,十箱官窑器”,掐丝、点蓝、烘烧、磨光、镀金……一遍遍精镶细磨,一遍遍火中涅槃,造就了色彩斑斓的民族艺术瑰宝:景泰蓝。在河北大厂县大厂镇,有这样一群景泰蓝艺人,一念执着,在方寸之间千锤百炼,打磨出“中国骄傲”。
最新被选为国礼的景泰蓝作品“双耳扁瓶”(冯丹 摄)
“我们这个产品被外交部礼宾司选中了,下一步呢,外交部礼品司会给我们颁发一个国礼证书……”记者来到大厂镇京锐景泰蓝制作公司采访的时候,总经理徐国伟刚刚得到一个好消息,他们公司生产的景泰蓝作品“双耳扁瓶”,被外交部选为国礼,随国家领导人出访。这是继2013年“喜凤瓶”被选为国礼,由习总书记赠送韩国总统朴槿惠后,京锐公司的景泰蓝作品作为中国艺术品的代表,又一次在国事交流中担当重要角色。
曾在2013年被选为国礼的“喜凤瓶”(曹力 摄)
京锐景泰蓝展厅工作人员:“牡丹的图案代表的是吉祥富贵。双耳扁瓶往这儿一搁就显得重,古代的风格能体现出来。看似简单,这属于异形活,工艺比较复杂一点。”
景泰蓝为什么屡次被选为国礼?双耳扁瓶的设计者、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向东看来,景泰蓝是最具北京风格、中国气度的工艺品。
景泰蓝又叫“铜胎掐丝珐琅”,起源于西亚,最早是沿着“丝绸之路”、随着来往的驼铃马队传入中国的。
张向东:“成吉思汗西征的时候,就掳了很多这样有技能的工匠。朱棣扫北在这边建了皇宫以后,他也把那些大批的人都带过来了。”
但是,张向东说,如果因此认定景泰蓝是纯粹的“舶来品”,那就大错特错了。珐琅技艺传入之后,我国工匠将之与传统的镶嵌、錾刻等工艺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形成一种中国独有的工艺。
张向东:“传进来的一些工艺都是什么呢,有丝的,有的是描绘的,但是咱中国把描绘这块儿给去掉了,我们就变成一种掐丝,带有镶嵌性的这么一种工艺。”
制作工艺和设计风格被赋予了浓厚中国色彩的“铜胎掐丝珐琅”技艺,在明朝景泰年间臻于成熟,又因为作品图案多以蓝色釉为主,所以就叫“景泰蓝”。
从传入中国开始,景泰蓝就一直是宫廷陈设及皇家御用的工艺品。“景泰蓝”这个称谓最早就是出现在清宫造办处的档案中。
张向东:“乾隆朝的时候非常辉煌了,大部分作品都是那个时期做的,最大的产品达到2、3米高。那个时期,北京的皇宫里、颐和园,都有造办处,那里边也制作。”
清朝末年,随着皇家文化的衰落,景泰蓝艺术流入民间。而如今,这堪称中华传统工艺代表的精妙技艺,在京东大厂镇发扬光大。
郭立升(左)向河北电台记者冯丹(右)讲授掐丝的技巧。(曹力 摄)
老工匠在聚精会神地掐丝(冯丹 摄)
44岁的郭立升是京锐公司掐丝车间的主任,窄窄的铜丝在他的手中千变万化,掐什么都惟妙惟肖。如今,全国景泰蓝行业中像郭立升这样身怀绝技的工匠,至少有一半都在大厂镇。全国市场上的景泰蓝产品,有50%以上都出自大厂。全国市场上的景泰蓝釉料,有70%出自京锐公司,大厂镇因此被誉为“京东景泰蓝之乡”。
张向东(右一)向河北电台记者安倩(左一)、记者曹力(中)讲述掐丝技巧。(冯丹 摄)
大厂早年间是清代的皇家牧场,与北京城只有“一箭之遥”。大厂的景泰蓝制作技艺,就来自北京。
徐国伟:“我父亲的师父就是在(北京)静远堂里边学习熬制珐琅釉料。我爸爸被派到北京市工艺美术厂,学习珐琅釉料的熬制。”
建国初期,公私合营,一批在北京老作坊从业的大厂籍工匠回到了家乡。因为景泰蓝能出口创汇,他们陆续开办起自己的景泰蓝作坊,为北京工艺美术厂加工产品,大厂镇的景泰蓝产业渐渐成了气候。但到了1995到2005年之间,随着海内外市场需求的扩大,大厂景泰蓝行业经历了一场洗礼。
徐国伟:“好多的景泰蓝厂家为了求数量不求质量,做了很多粗制滥造的景泰蓝。其中有一段时期景泰蓝不叫景泰蓝了,让我们很伤心,叫‘景太烂’,所以那段时间对景泰来的冲击特别大。”
对于真正热爱景泰蓝的大厂工匠们来说,这是一种无法言说的痛。2006年,80年出生的徐国伟大学毕业,他毅然放弃自己学了四年的金融专业,回家接手经营父亲创办的釉料厂,并四处聘请手艺纯正的能工巧匠,开始从事高端景泰蓝制作。
徐国伟:“老祖宗告诉我们‘料要纯、金要真’,特别有道理。我的出发点就是,老祖宗留下的这种景泰蓝的制作技艺,丁是丁、卯是卯,一个过程不能含糊,一个环节不能简略!所以我们一直还是延续过去的传统技艺的方式,都遵循着明清时代制作的技法,包括配方、包括制作流程,手艺人的一句话,叫做‘哪儿都没走板儿’。”
还没有完成点蓝的产品(冯丹 摄)
河北电台记者冯丹(左)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尝试点蓝。(曹力 摄)
景泰蓝艺术是集体技艺的结晶,掐丝、点蓝、烘烧、磨光、镀金5大工序、108道小工序,全部手工完成,成就一件几十公分高的作品要用几个月甚至半年、一年的功夫去打磨,这需要每一个环节的技师都是艺术家。大厂京锐公司聚集了一批像郭立升这样的高水平的景泰蓝工匠,他们用一颗颗赤诚的“工匠之心”,默默地守护着景泰蓝这个传世之宝,这也赢得了诸多设计大师的信赖。
徐国伟:“这些技师们、这些匠人们,他们也愿意一步一步的把自己想做的东西实现出来,在大师良好的设计的前提下,做出自己的、有风格和艺术特点的艺术品。当我们景泰蓝的几个产品成为国礼的时候,我相信我们的师傅们也是有一种自豪感的。这种叫匠人之心。”
2014年12月,大厂的“景泰蓝制作技艺”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徐国伟说,他从小是“踢着景泰蓝罐子”长大的,所以才会对这项传统艺术爱得深入骨髓。目前全国从事景泰蓝生产的一线员工已经不足2000人,今年5月份,徐国伟成立的 “中国景泰蓝皇家文化体验中心”开始对全国的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他儿子徐晗锐成了体验中心的第一个体验者。别看小家伙只有9岁,可是说起景泰蓝的工艺美术大师,他却如数家珍,在他幼小的的心里,景泰蓝已经深深地扎了根。
记者:“你将来上大学想学什么专业啊?”
徐晗锐:“我想学工艺美术,因为我想自己创造产品。我以后也是想成为景泰蓝大师。”
拍着儿子的小肩膀,徐国伟脸上乐开了花:“我爸爸把这事儿传给我,我也希望我儿子能把这事儿传给他儿子。这种民族文化、民族记忆,就需要我们这种执着的精神去传承和发展。”
(河北台记者冯慧杰、李春霞、安倩、曹力,廊坊台记者吴培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