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侯店毛笔600年沧桑写春秋

06.04.2015  09:59

侯店毛笔厂的毛笔

在美丽的衡水湖畔有一个小村庄,几乎家家户户会制作毛笔,这门手艺已经传承了600多年。这个小村庄名叫侯店,被誉为“毛笔圣地”、“北国笔乡”。河北电台大型走基层系列报道《走进魅力村镇》请听第六篇——《侯店毛笔:600年沧桑写春秋》。

走进侯店毛笔厂的展厅,一股淡淡墨香扑面而来,启功、范曾、刘炳森等多位书法大师的试笔题词让人目不暇接。在历史展区,讲解员告诉记者,侯店制作毛笔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

讲解员:王友能这个艺人是当时从山西洪洞县举迁到这的时候,带着毛笔制作的工艺到这,到现在已经是二十三代传人了。

侯店毛笔厂的毛笔展柜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侯店毛笔以其选材上乘、制作精良,被誉为“毛笔圣地”、“北国笔乡”,与浙江湖笔和河南太仓毛笔齐名天下。清朝光绪年间还被封为“宫廷御笔”。

讲解员:咱们这叫李文魁的一个艺人跟宫里的一个太监交往比较深,通过这个太监把这个毛笔带到宫廷里边,光绪皇帝用上以后对咱们这个侯店毛笔颇为赞赏,后来就被封为御用。

  河北电台分党组成员、新闻中心主任王成树(中)与记者李芳采访张冀富。 

新中国成立之前,侯店村的家家户户几乎都是靠做毛笔为生。1952年村里成立了侯店毛笔厂,从此告别家庭作坊式生产。在这里工作了50多年的张冀富老人回忆起厂子鼎盛时期的情景,显得非常自豪。

张冀富:到了六几年的时候,全国各地的百货公司上这来采购,在这个门口等着不走,等几天也等。赶到了(19)72年就出口日本了,做多少要多少,那时候人员达到500多人,晚上加班一加加到12点。

老技师在制作毛笔,此操作环节名曰“零活

然而,如今时过境迁,记者走进一楼的生产车间,感觉很是萧条。两间相通的屋子里只有两位老人,其中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坐在午后阳光斜照的窗前,一边听着收音机里的戏曲,一边悠闲地做着毛笔。聊起厂子的现状,他一脸的无奈。

记者:您现在下一辈里还有做毛笔的吗?

王盛起:其实我儿子也会,现在没做,给人家打工。年轻的没人干这个了。像这个笔头,合一毛多钱一个,30多块钱一天。

河北电台记者李芳采访年近七旬的老技师。

老艺人的烦恼,正是目前整个侯店村的烦恼。

侯店村党支部书记王文生:咱的产品单一化,现在市场投放量也不少但是太局限于本地市场,全国各地还有的地方不知道。

他说,上世纪90年代那场亚洲金融危机,使以出口为主的侯店毛笔受到重创。等侯店人眼睛向内时,发现国内七成市场被江西文港所占据,以“狼毫”毛笔出名的侯店人第一次感到狼真的来了。村里人几次到文港考察学习,发现那里大大小小的笔庄随处可见,个个生意红红火火。如今文港镇毛笔年产6亿只,产值超过10亿元。

王友能第十六代传人王丙强在自家的作坊里制作毛笔,由于做工精湛,他的毛笔是产多少销多少。

面对落伍的局面,侯店毛笔如何峰回路转?曾经在侯店毛笔厂工作的王文申回答说:必须有创新才有大的发展,才有好的发展,把侯店毛笔传承下去。

上世纪90年代末,王文申在衡水市区开办了第一家“侯店毛笔销售处”,2000年,又创建了“衡水侯店文化传播公司”,还注册了“水月”牌侯店毛笔,并不断推陈出新。

王文申:一个是从笔杆,一个是从材料。笔杆以前都是竹制的,这个就是内画的毛笔,笔杆采用的是制作鼻烟壶式的水晶,在里面画上内画,还把青花瓷的笔杆结合在一起,有收藏的价值。

侯店毛笔厂展厅内展出的巨型毛笔

王文申先后成功制作了多种类型的异形毛笔:重达48公斤的世界最大毛笔——乾坤巨豪和仅有10厘米长的世界最小三相毛笔,将内画、毛笔和宫廷金鱼结合在一起的“三绝毛笔”,这些颇具特色的产品,使侯店毛笔打开了国内外高端市场。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为使有600多年历史的毛笔产业重现辉煌,所有侯店制笔人在寻求出路,衡水市滨湖新区也一起谋划对策。

滨湖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尚金亮:今年一个是在现在的滨湖新区旅游码头建一个展馆,其中把侯店毛笔展示出来,另外侯店这个村也列入了咱们河北省今年的美丽乡村建设村。侯店正好在衡水湖旅游区景区之内,将来也可以作为一个旅游景点去打造,去发展。不但把这个文化产业传承下来,也让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得到实惠。(​河北电台前方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