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魅力村镇】一千多年前的地道战 你见过吗?

12.06.2015  12:48

说起“地道战”,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冉庄。然而,您知道吗,在一千年前,冀中平原永清县境内也藏着一条绵延数百里的地下古战道,被称为“沉睡的地下军事奇观”。这条神秘的地下战道是什么人修的?为何至今才重见天日呢?

河北电台记者刘梁(右)采访瓦屋辛庄村民,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蔬菜大棚。(史雅博 摄)

瓦屋辛庄村在廊坊市永清县县城西南20里,是永清县排进前三名的富裕村,号称“京南棚菜第一村”,家家有大棚,人均年收入超三万。摘金挂银的蔬菜大棚是瓦屋辛庄地上的宝,而在地下,这里也埋藏着鲜为人知的无价之宝。

1948年夏天,瓦屋辛庄村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雨,村里积水成河。眼瞅着大水都向村西流去,可流着流着就不见了。洪水退后,村西地面上露出一个又大又深的坑洞。好奇的村民掘开大洞,一个用大青砖搭建的地下石屋出现在人们面前。

古战道入口(冯慧杰摄)

村民:“跟屋似的,下面大着呢!

记者:“跟屋子一样?

村民:“嗯,里面还有锅台。

记者刘梁沿入口爬下古战道(冯慧杰 摄)

瓦屋辛庄明代曾出过一位高官——黄河道台刘澍,刘澍的墓就在村里。瓦屋辛庄一直流传着刘家在地下埋藏“九缸十八坛”财宝的故事。难道这个地下石屋就是传说中的“藏宝洞”吗?

村民:“相传这个地方有‘九缸十八篅(chuan)’的金子银子,他们都想找那个,但没找着。都稀罕这个砖,都把砖刨出来了,垒了大猪圈了、盖房屋了,里头那砖好着呢!

记者刘梁(中)、史雅博(右)采访瓦屋辛庄村村史撰写人覃玉回(左)(冯慧杰 摄)

后来,瓦屋辛庄人打井、盖房子,不断发现地下有地道,但让人失望的是,从来没挖出过金银财宝。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永清县成立了文物保护所,专家们下乡普查,瓦屋辛庄的地下坑道一下引起他们的极大兴趣。河北省文物局项目管理处处长张文瑞,是第一批到瓦屋辛庄研究地道的专家。

张文瑞:“第一个是用料比较统一,砖砌的非常整齐,结构相当规整。第二是地道布局复杂,洞体高矮不同,宽窄不一,曲折延伸,属于军事专用设施,战能攻、退能守。

张文瑞说,在永清县境内发现有地道遗址的范围达300多平方公里。地道所用青砖经鉴定为宋辽时期烧制,推断应该是距今1000多年前宋辽交战时期的“边关地道”。

原来“藏宝洞”是古代地下军事工事!宝没挖出来,瓦屋辛庄人却获得了更大的惊喜。1989年,来自北京、河北等地的30多位顶级文物专家汇集永清实地考察,专家组认为永清地下古战道的历史价值“堪与长城比”。2006年,永清县地下古战道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瓦屋辛庄村民彭阿姨家的小院里,掀开地上的一个明瓦棚盖,就露出了地下战道的入口。

记者:“好深啊,到底了吗?哇,这儿好凉快。这个地方说话都能看到自己的哈气。

古战道里非常低矮,记者只能蹲着行走(冯慧杰 摄)

下到洞底,进入旁边的战道口是一个很有“难度”的工作:先紧贴洞口坐下来,将两腿先伸进洞口,再低下身体钻进去。

瓦屋辛庄古战道目前发掘出的古战道都是青砖砌成,最浅的距地面不足1米,深的能达到四五米。战道结构复杂,既有宽高不到一米的“迷魂洞”,又有2米宽2米高的“藏兵室”。

根据省内外文物专家的勘察发掘,永清县发现的边关地道其实只占到全部“宋辽边关地道”的三分之一。永清部分处于古战道的最北端,地道往南一直延伸到霸州和雄县,与益津关、淤口关、瓦桥关等地上重要关口互相配合,用于藏兵运兵、储备武器物资,构成立体防御工事。

是谁修建了地下战道?如此规模庞大的军事工事,为什么一千年来在史书中都没有明确记载呢?这时,瓦屋辛庄村民们联想起村庄附近代代流传的“杨家将”故事。

村民:“这儿一说寇家垡,说是寇准老君的地方;这边有个千人目(墓),就是杨家和北国(辽)打的轰轰烈烈,死的人太多了,就在那建了一大片墓地;老君堂西南角有个杨家疙瘩,有一片茅草是红的,就传说是穆桂英在那生的杨文广……遍地都是杨家将的传说!

宋辽古战道会是杨家将修建的吗?河北省文物局项目管理处处长张文瑞说,历史上真实的“杨六郎”杨延昭,其实是北宋抗辽名将杨业的长子。杨业殉国后,杨延昭被任命为保州知州兼沿边都巡检使,长期驻守宋辽边界,也就是河北民歌《小放牛》中唱的“三关口”地区,在时间上,倒是和修建地下战道的年代正好对上。 

张文瑞:“史书上确实有杨延昭的记载,杨延昭的活动范围确实就在保定北边和廊坊这一带,镇守三关口。杨六郎在这儿活动的时间大概有十五六年。跟他这个时期比较吻合。说与他有关,这很有可能。

至于为什么地下古战道不见于史书记载,张文瑞认为,这个工程当时属于国家级军事机密,所以宋史有意回避。此后永定河水泛滥淤积,战道渐渐湮没于历史云烟。

金戈铁马,忠勇报国,杨家将故事曾影响了多少代中国人。如此充满吸引力的宋辽古战道如果全面开发,将会给当地带来多么可观的财富啊!

然而记者在瓦屋辛庄了解的情况却让人意外,目前永清县内的发现的地道遗址,多数都被回填,瓦屋辛庄村里,也只留下两处几十米的遗址供研究。已经退休的永清县文物管理所老所长金路明,是当年发现、发掘古战道的功臣,他说,如果开掘后没有好办法保护,还不如让文物继续沉睡地下。

河北新闻广播副总监冯慧杰(左)、记者刘梁(中)在古战道入口旁采访原永清县文管所所长金路明(右)(史雅博 摄)

金路明:“挖了一百多米,一下雨呼呼的又灌进去了,回填了,这就是文物发掘工作的一种教训。开掘遗址,如果不能保护就等于破坏。如果不开掘,再过一千年,它还能保持这个样子。

这也是瓦屋辛庄村民的共同想法,他们对于老祖宗留下的“地下宝藏”,有自己独特的想法。

村民:“想写乡史,这个村怎么来的,给它记录下来,从古至今的都有。拿这个教育小孩,传承正能量。

(河北台记者王智、冯慧杰、李春霞、史雅博、刘梁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