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走笔

14.08.2014  12:08

有一种力量叫信仰

——赣南苏区振兴发展走笔

新华社记者 陈建华 杨荣荣 高皓亮

8月1日,在江西于都县罗坳镇步前村,村中的孩子们在围观陈罗寿打草鞋。新华社记者 陈子夏 摄

1934年10月。赣南瑞金。

丈夫长征出发时说:“革命胜利那一天,我一定会回来!

为这一句,军嫂陈发姑守望了75年。

身倚门框,脚踏门槛,哼唱着送郎参军的歌。一边编着草鞋,一边眺望着村口,直至双目失明。临终前,她还在向来人打听:“我家吉熏有什么消息?

青丝白发,门槛上磨出一弯深深的凹印。

蒲草如丝,身后齐整摆放着75双草鞋。

………

80年后的这个夏天,我们再一次走进赣南。

从赣江之源到罗霄山脉,从惶恐滩头到会昌城外,当我们感受着这里的百姓铭记党恩、永跟党走的炽情;当我们聆听着这里的干部继承苏区干部夜访贫农的传统,将百姓几十年的祈盼安顿在当下的故事,我们再一次感受到那种涤荡人心、亘古不朽的力量。

陈发姑已然不在,但浸润在苏区人民血脉中的那种力量却依然在今日赣南大地上生发开来。

这种力量让弱小者强大,贫穷者富有,平凡者伟大,革命者不朽。

这种力量叫——信仰!

看信仰之树亘古长青

17双手紧握,高捧一碗水酒,仰头饮尽。

80年前中央红军长征前夕,瑞金叶坪黄沙村华屋小组的17名年轻人,相邀来到村后的蛤蟆岭,每人栽下一棵常青松。

他们约定,革命成功后,要省亲故里;活着的要为阵亡的人孝亲敬老,还要照看好这些松树。

青松依旧在,不见儿郎归。

大伯,近段时间屋下(家乡)有大事,变化蛮大,要认得回来的路……”今年清明,在烈士们种下的17棵“信念树”下,带领老老少少祭奠的老者点香、挂红,抚过每株松树上的烈士姓名,念道。

岭下华屋发生的“大事”,是2012年赣州市启动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程,也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的开篇之作,直接惠及300万老区人民。

危房改造、安全用水、电网改造、基础设施……《若干意见》规划的一条条“路线图”,预示着赣南老区人民的生活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抚平了老表久锁的眉头。

不远处,白墙黛瓦的新房已是鳞次栉比。近处土坯房里,烈士的遗腹子——81岁的华崇祁想到年底就能带着几个儿子住进新楼房,笑得合不拢嘴。

他仔仔细细用手平整着挂在土墙上的毛主席画像,一边念着:“保佑共产党万万年!

80年前,子弹已尽,石块亦绝,为了掩护伤员,21岁的江善忠引着敌人直到悬崖前,瞥了一眼围上来的敌人,纵身一跃……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也是这一句“保佑共产党万万年”,被这名年轻的红军战士用鲜血写在白褂子上,成为生命最后的呐喊。

因为,有一种力量叫信仰!

历史长河湍湍。“一门忠烈”的故事历历在目。比如杨家将,比如岳家军。然而,在当年苏区,“马前托孤”“八子参军”的故事在赣南俯拾皆是。那么多的普通百姓,那么多的“一门忠烈”。

苏区时期,参军参战的赣南儿女有93万余人,占当时当地人口三分之一,仅有名有姓的烈士就多达近11万。在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上,平均每公里就有三位赣南子弟倒下。

是什么让“为革命献身”的号召高于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是什么让普通百姓挥别儿女情长,不顾生死,铁了心跟党走?

因为,有一种力量叫信仰!

楚国亡了,《离骚》还在;南宋没了,《满江红》还在;红军走了,信仰还在。红色后代、国家一级编剧温何根说。

饮水思源,慎终追远。《若干意见》出台后,赣州市因势利导,开展了以宣讲报告、祭奠英烈等为内容的“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教育实践活动,凝聚起苏区人民干群一心,共同推进赣南振兴发展的强大动力。

当年曾为红军哥捧上一块饼子的稚儿,已过耄耋;郁孤台下清江水环绕的英雄冢,已葱郁垂荫……沉钩历史,昔日共产党人的故事只留下粗略的脉络,疏可走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却依旧浸润今日,密不透风。

岁月不居,信仰如故。

17棵青松俯瞰着赤红的赣南大地。这片赤红不仅是血性,更是信仰。

图为兴国县茶园乡幸福新村,一排排依山傍水的小康楼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若干意见》的出台,让这里的红军后代告别了过去破旧的土坯房,圆了新房梦。乡亲们常常自豪地说:“我住上了小别墅!

为信仰之根培土固基

长长一条板凳,坐不下老表和干部。

在岁月的洗刷和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在睥睨万物,很少有人会抬头仰望。一些党员干部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与群众感情日渐疏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滋生。

苏区干部没户口,正月来了二月走。”百姓看在眼里,唱在歌里。

不带水壶,一天走下来连口水也喝不上。”从小在城市生活的赣州市人口计生委“三送”干部范利锋刚到于都县罗江乡前村村驻点那阵子,没想到一连几天跑下来,连老表家门都进不了。

斜斜地倚在门口,村民瞥着这个“白净净的干部”,下巴一扬,道:“三送?送么格?送钱,还是米面?

白天跑工地、修建水圳,夜里访民情、调解纠纷……《若干意见》出台后,赣州以“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为抓手,让10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直接服务群众,人人都有“联系户”,户户都有“服务员”。

后来老表给倒一杯水,再后来给沏一壶茶。现在啊,哪怕赶上夏收插秧,老表见到我们,也非要带着一身泥从田里跳出来,拉去家里喝碗米酒。”说到这,这位高大的汉子笑起来,哽咽了声音。

从陌生到熟悉,从质疑到信任,从倚门而立到殷殷凝望……干部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就把干部举过头顶。

范利锋说,石头握在手里久了也会变热,何况民心。

1929年除夕夜。冷灶、黑屋、空村。

被敌军追击20多天的红军队伍抵达瑞金、宁都边界的大柏地,一张张疲乏的脸上满是饥寒。当地群众不了解红军,逃离一空。

为了补充将士体力,毛泽东同志批准动用群众家的粮食,留下借条,承诺日后偿还。红军走了,群众回了,见到借条,或将信将疑,或嗤之以鼻。

不多日,一队红军挑着一担银元再回大柏地,一一兑现。

一担银元兑回了民心所向,一张借条引燃了燎原星火。

在人命如芥的战争中,是什么支撑着共产党人顶着炮火和伤痛,千里奔走兑现百姓手里薄薄的借条?

因为,有一种力量叫信仰!

黢黑的皮肤、粗糙的手掌、眼角晒出的褶子……一年365天,300天在村里。要是不开口,很难一眼把瑞金市教育局党委书记杨锐从村民中认出来。

以前说起‘人民’,脑子里是一片空白。现在说起‘人民’,便立刻想起我那20多户联系户。

那一张张或黝黑、或方正、或布满皱纹的脸,就是杨锐心中的“人民”。

现在不敢轻易把‘为人民服务’挂在嘴上。因为一说起,就想起老表们期望的事还有一张长长的清单。

从“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到“治庸、治懒、治散”,从弘扬“苏区精神”到“能力革命、作风革新”,赣南将考核机制和信仰教育相结合,打造了一支俯下身、扎下根、作风过硬、能力突出的党员干部队伍,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拥戴,为《若干意见》的落地开花提供了有力保障。

看着眼前一点一滴发生的变化,看着身边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兴国县枫林村69岁的村民谢招湖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苏区干部好作风又回来了,趁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动,赶紧加入这支队伍。

让逝去的时间留驻,让枯萎的情感复苏,让冷却的人心回暖。

赣南的干部说,百姓的信任和期待就像是一条鞭子,温柔地抽在我们的背上。我们要做的,就是让百姓的困难清单短些、再短些。

因为,有一种力量叫信仰!

8月1日,在江西于都县禾丰乡中心卫生院,来自农村病患们在血透室里接受免费血液透析。新华社记者 陈子夏 摄

让信仰之花绽放未来

光荣凝聚信仰,梦想汇聚力量。

2012年6月28日,因为国务院《关于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成了一个特殊的日子。

在900多万赣南人民心中,这个日子意味着新未来的开始。

若干意见》提出,要在2020年前,让赣南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使苏区人民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说,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工作要抓好,这有政治意义。

把百姓装在心里,把担当扛在肩上,把振兴捧在手中。当信仰沉淀为集体向往,也就凝集了民族的灵魂和力量。

——40.68万户农村危旧土坯房得到改造;

——237.9万村民安全饮水得以解决;

——7.1万户山区居民告别“无电”历史,35万“低电压”农户不再为电压不稳和断电发愁……

白墙黛瓦幢幢,清渠净水脉脉,大道通衢条条……

诚心问民意,恒心解民忧。《若干意见》实施两年来,以民生为先导的巨大变化在赣南大地上日异月殊。

根据《若干意见》,赣州全面执行西部大开发政策,鼓励类产业还能享受所得税15%的优惠税率,等于说企业白得了10%的红利。”奥科特照明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爱华说,这是公司落户赣州的主要原因。

10个“国字头”文件、39个部委对口支援、6个投资超百亿企业落地、2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个综合保税区的搭建、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

更好的生活和未来,是一种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国家战略的宏大意愿,一定会着落于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普通人。历史一再证明,一旦顺应这种期待,将会激发出伟大的情感和力量。

60岁的冯祖明原是崇义县过埠镇长湾村农民。由于上世纪50年代国家建设上犹江电厂的需要,土地被淹没,长年居住在库区水面上搭建的木棚子里。

去年,老冯搬进了政府为这些“水上漂”新建的“梦想家园”新村。上岸后的渔民,有的进开发区务工,有的从事旅游服务业。

老冯受聘在社区理事会做管理工作,每月有1200元的收入。大儿子前些年在外面打工,如今看到家乡发展机会大赶了回来,在开发区一家企业担任车间副主任,每月工资3600元。

一船一筏一人家曾经头枕波涛盼安居,给钱给地给政策今朝苏区振兴促梦圆!

破茧成蝶的发展成效,是百姓、党员干部、社会肌体建立和传承信仰的固本养分和根本基石,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年轻的臂膀,接力擎起先辈用鲜血守卫的旗帜。

历史的镜鉴,是对现实和未来的启迪。

红五军曾驻扎过的于都县庙子岗,如今已立起栋栋新屋,仅留下唯一一间门牌为“1号”的土坯房“村史馆”,陈列着祖辈的革命历史,遥望着拔地而起的新生活。

80年前,这里曾经是中央红军长征的出发地。今天,赣南人民怀揣着被他们奉为“幸福宝典”的《若干意见》,开启圆梦小康的新征程。

赣南人说,先辈用他们的生命和热血使我们拥有了今天,我们必须戮力同心,久久为功,为这片3.94万平方公里的热土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信仰不落才是最大的依傍。在艰难的日子里,微笑着前行,这便是传承和滋润信仰的最好方式。

诚如一位学者所说,无论中国怎样,请不要忘记:你站立的这片土地,就是你的祖国。你是怎样,中国便怎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会黑暗。

个人如斯。民族如斯。国家如斯。(新华社南昌8月13日电)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