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皇县奏响精准扶贫新乐章
通过发展特色林果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土门乡秦家庄村。褚付金 摄
产业扶贫使赞皇县的扶贫方式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图为原村土布合作社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让部分贫困农民靠织各色土布走上了脱贫路。 卢 静 摄
争取各类扶贫资金3892万元,1.2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今年以来,赞皇县进一步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打造“互联网+扶贫”工作体系,壮大扶贫产业,推进社会帮扶,奏响了精准扶贫的赞皇乐章,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赞皇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地形结构大体为“七山二滩一分田”,开发时间短,经济总量偏小,人均收入水平较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该县面临着脱贫与小康建设的双重任务,按照河北省制定的扶贫县加快脱贫出列意见,到2017年底,全县贫困户必须要实现脱贫出列。为了达到脱贫出列和小康社会的目标,赞皇县极早谋划,早作部署,在全省第一个提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并以此为契机,以精准扶贫为抓手,培育特色产业,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精准发力 啃下扶贫开发“硬骨头”
近日,赞皇县西龙门村在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中,通过认真识别审核,为268户贫困户建立了贫困档案。通过对每一个贫困户摸底核查,建档立卡,准确掌握贫困信息,逐户分析致贫原因,为做到因户施策打下良好基础。
实施精准扶贫方案,就是要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不同地区的贫困户致贫原因不同,科学研判,找准致贫原因,才能选对脱贫路子,啃下扶贫开发这块‘硬骨头’。”赞皇县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说。据了解,赞皇县积极落实中央关于开展精准扶贫的指示精神,严格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贫困户和贫困村识别办法,在全县开展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建立起贫困户、贫困村电子信息档案,构建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基础。经过努力,全县确定了97个贫困村,识别出4.45万贫困人口,且已全部完成信息采集和微机录入工作,建档立卡工作圆满完成,为实现精准扶贫奠定了基础依据。
位于赞皇县城西的西江洞村曾是国家级贫困村,在往年的建档立卡过程中,该县扶贫部门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帮助村民走上了蓝莓种植采摘的道路。专门组织村民去山东考察蓝莓种植,提供土壤改良技术,还提供了40多亩、价值30万元的蓝莓树苗,帮着他们建了32个蓝莓大棚。经过三年的实验摸索,西江洞村蓝莓种植获得成功,成为目前河北省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种植规模已达到50亩,种植品种近10个。依靠这一特色产业,经济发展跨了一大步,终于摘掉戴了几十年的“穷帽子”,2014年成功脱贫。
提起赞皇县开展的整村推进项目,龙门乡南徐乐村支书刘安英打开了话匣子:“几年前,俺们村垃圾遍地、污水横流、房屋破旧、缺树少绿,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晴天满身土,雨天两脚泥,修一条像样的路,成为全村2100名村民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希望。这不,党的优惠政策让俺村父老乡亲的梦想成为现实,硬化了街道,安装了路灯,建起了垃圾池,修通了田间作业路,山上建起了蓄水池和扬水站;同时,县里扶贫部门还对俺村产业发展做出了规划,这一项工程等于是给俺村栽了一棵摇钱树。”如今,南徐乐村通过实施整村推进项目,路通了,群众心气顺了,脱贫致富积极性空前高涨,几千亩荒山变成了花果山,栽上了核桃树,发展了苗木,走上了脱贫致富路。
“整村推进项目”是赞皇县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也是展现该县扶贫开发成效的亮点和品牌。赞皇县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县为契机,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全力构建大扶贫格局,以全县贫困村为主战场,以全面推进“山、水、林、田、路,水、电、路、讯、房,科、教、文、卫、保”建设为目标,大力实施整村推进工程。该县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科学合理制定整村推进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布局规划及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发展规划,协调行业部门、财政部门、扶贫系统、社会帮扶和贫困群众等五种力量,整合资金、集中投入,形成了部门联动、共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特别是农村面貌提升改造,有效地改变了贫困村的村容村貌,使贫困村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有了明显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