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马庄有支“妇女帮扶队”
图为王淑敏正给孤寡老人缝制被单。
近日,笔者来到阜城县漫河乡赛马庄村村民王淑敏家。刚走近前院的三间平房,一阵阵缝纫机的“嗒嗒声”和人们的说笑声就传入耳中。进入屋内,只见十来位妇女正忙着做各种针线活,床铺上堆着一摞新做的被子、布鞋和布腰带等。
“天气凉了,我们妇女帮扶队的姐妹们正在赶制一批棉被、布鞋、腰带,打算近期去看看附近的孤寡老人们。”王淑敏说,自十几年前她发起成立赛马庄妇女帮扶队以来,只要地里没活儿,帮扶队的姐妹们就会聚到她这里,为周边村庄的孤寡老人做针线活儿。
自家住土坯房,却为公益事业捐资捐物近20万元
在和帮扶队员的攀谈中,笔者了解到,前院的这三间平房,并不是王淑敏的家,而是赛马庄妇女帮扶队的“工作室”。以前,帮扶队队员都在王淑敏家干活。王淑敏家的房子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的土坯房,狭小逼仄,年久失修,一下雨就漏。为了支持她的公益事业,乡政府前年在她家的院子里给帮扶队建了这几间房,作为她们的“工作室”。
王淑敏曾经是一名教师,在赛马庄村小学教了大半辈子书。退休后,她每月有近2500元退休金,家里还有几亩地,按说家庭条件在村里应该算是好的。为什么如今许多村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她还住在黑漆漆的土坯房里呢?
“王老师不是翻盖不起房,而是把工资、退休金大部分用在了公益事业上。”帮扶队队员宋云兰告诉笔者,王淑敏天生是个热心肠,任教期间看到教室墙角塌了,她就掏钱买砖、买水泥进行修缮。一年夏天,学校一些教室出现墙体裂缝或地基下沉,却没钱维修,王淑敏便拿出自己好不容易攒下的5000元钱,请人对学校进行了整体维修:对教室承重墙用螺纹钢进行加固,又刷白、吊顶;请来6辆翻斗车拉土,垫高平整了校园;还安装了双杠等体育器材。过后人们才知道,这钱本来是王淑敏准备用来翻盖自家房子的。
那年,王淑敏的儿子到了该娶媳妇的年龄,王淑敏和老伴儿又准备盖新房,并且提前备好了一大垛杨木檩条。谁知后来王淑敏回娘家时,路过景县曹高桥,发现这座危桥摇摇欲坠。汛期当前,王淑敏当即决定把家里的杨木檩条拉来搭桥。至今,在曹高桥附近的景县和阜城百姓中,还流传着王淑敏“搭桥”的佳话。
这些年来,王淑敏为孤寡老人和村里的公益事业捐献的钱物,合计有近20万元。
帮扶孤寡老人,带起一支近200人的帮扶队
“制作这些棉被的材料有的是帮扶队员买来的,有的是其他村民捐的。”指着床铺上的被子、布鞋和布腰带,王淑敏说,本村及外村好多好心人找上门送来自家的旧衣服,她们把衣服进行分类,能穿的送给需要的人,不能穿的也“变废为宝”,挑能用的做成鞋面或者制成腰带送给孤寡老人。
早在2001年王淑敏刚退休时,她看到村里无儿无女、无依无靠又年老多病的孤寡老人晚年生活很无助,便主动定时看护、送饭、拆洗被褥。年近七旬的潘保田,孤身一人,连个亲人也没有,精神还有些问题,家里四年多没起过火,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王淑敏得知后,每天坚持给他送饭、送水,给他做新棉被、新棉衣,还常将潘保田接到家中住。吃着热乎的饭菜,盖着暖和的被子,潘保田高兴得直念叨:“要不是王老师,我哪有这么好的日子。”
每年西瓜成熟时,王淑敏都会买上几十个大西瓜给全村的孤寡老人送去。每年八月十五,她还会给这些老人送月饼;春节到了,为他们贴春联。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为了使更多的孤寡老人得到温暖,2003年6月,王淑敏动员村里的姐妹们组建了赛马庄妇女帮扶队,共同担负起本村一些孤寡老人的陪护工作。大家争相为孤寡老人做饭喂饭、端屎端尿,没有一个嫌脏怕累。老人们的被子用的时间长了,又脏又破,队员们看在眼里,纷纷从家里拿来被里、被面和棉花,一起动手,给老人做新棉被。同时,缝制了上千条布腰带送给村里的孤寡老人和阜城、景县、武邑三县养老院的老人们。王淑敏告诉笔者,在奉献中收获着幸福,她感觉自己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如今赛马庄妇女帮扶队,从当初的十几个人已发展到近200人,年纪大的77岁,最年轻的20多岁。帮扶对象也由本村老人扩展到了周边十里八村的几十名孤寡老人,进而辐射到附近几个县敬老院里的老人。
15年来,在王淑敏的带领下,妇女帮扶队帮扶过的孤寡老人算起来有310多人。
近年来,为了丰富老年人的业余生活,帮扶队在景县温城乡魏村建起了老年活动中心,房子是王淑敏出资租来的,活动中心的沙发、桌子、凳子则是队员们捐赠的。最近,王淑敏和队员们又有了个新想法:每周为老人们做一次饭,让周边村的孤寡老人免费吃。现在,厨房用具已准备得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