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大山文学作品全集》出版

07.11.2014  10:14

郁郁文采 巍巍大山

■本报记者 张晓娟

他的作品,像一股清风,能吹散人心底的“热恼”;他的身上,有一份温暖,能化解人心里的“疙瘩”。读者对他的作品充满期待,朋友对他也是无比怀念,他就是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为“人民艺术家”的贾大山。近日,《贾大山文学作品全集》由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收录了贾大山生前创作的全部文学作品,是读者深入认识和了解作家生平和创作的最全面、权威性的读本。该书编辑、作家康志刚告诉记者:“在作品收集过程中,接到全国很多读者的来电,大家都表达了对全集的期待。该书的出版,对我市、我省,甚至全国文坛都是一大幸事。

全集

所有作品的首次结集

贾大山文学作品全集》是在1998年花山文艺出版社为贾大山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贾大山小说集》的基础上,经其亲属正式授权,由贾大山的学生康志刚精心收集、整理、编辑而成。全书共计60余万字,包括小说、报告文学、文艺短评、剧本等,此外还选入了习总书记当年怀念贾大山的文章《忆大山》,雷达、徐光耀等怀念贾大山的文章。该书责编梁东方多次到正定与贾大山亲属进行沟通,并五次推翻封面设计方案,为该书增添更多正定文化元素。

大山老师的小说集已经出版17年,很多读者反映市面买不到,我手里也只剩一本。”谈及全集的出版始末,康志刚回忆,本来出版社计划再版小说集,在该书筹备期间,他在博客上贴出了当年习总书记回忆贾大山的文章。第二天,《光明日报》发表了两篇编者按,并全文刊发这篇文章。全国各大门户网站也纷纷转载,新闻迅速发酵,社会反响很大。对此花山文艺出版社很重视,出版计划也很快作出调整,由再版《贾大山小说集》改为整理出版《贾大山文学作品全集》。

因为时间久远,文章的收集、整理过程大费周折。文章收录过程中,读者也纷纷为他提供线索。“正定曹村有位退休老师说有《向阳花开》,我们兴奋地赶了过去,却发现只是曲谱和唱段。这是我们的一个遗憾,希望还有机会找到这个剧本。

幕后

没有结局的中篇故事

全集中还收录了作家铁凝怀念贾大山的文章,文中提到一个细节,说贾大山写了小说就压在褥子底下,高兴了隔着褥子想想,想好了抽出来再改改。在贾大山心里,艺术的分量很重,文学的位置很崇高,他认为出书是件很神圣的事。直到去世前,这位在文坛以短篇著称的作家,居然没有出过自己的书。

贾大山一生只创作过一部中篇《》,1997年作为遗作发表在《长城》杂志时,结尾已经散佚。说起这段故事,该篇文章责编萧杰回忆:“当时《》已经到工厂发排,版都排好了,但贾老师不满意,在付印前又撤了回来。”最终,这部小说没能在其生前发表,而小说的手稿也丢失了最后一页,如今收录的仍是没有“结局”的故事。贾大山对待创作的态度很严谨,对作品也是精益求精。他动笔前,要求自己做到两点,思想性不强,没有社会引领作用不写;没有好结尾,文章得不到升华,不动笔。别的作家的文章是越改越长,他的却是越改越短,越改越精彩。

1997年春天,贾大山不幸辞世,享年54岁。追悼会上,妻子为他烧了一沓稿纸,放了一支钢笔。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康志刚眼眶泛红:“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想为他出书,但贾老师总是推辞。他生病后,铁凝也曾劝他出本书。甚至有杂志社找上门,表示要掏钱为他出书,但他不愿意轻率对待这件事。如今,将所有作品结集并郑重推出,算是了了一个遗憾,也完成我做学生的一个心愿。

影响

仍有社会价值和意义

贾大山的作品扎根中国农村,直面现实,内容厚重,风格清新,含蓄中透出深意,幽默中见出机智,把人情、人性的挖掘表现,提升到了具有人生哲理的高度。特别是他从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优秀现代作家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广受读者欢迎和爱戴。

贾大山一生创作可分三个阶段,以《取经》为代表的20世纪70年代及以前为第一阶段,上世纪80年代的《梦庄记事》系列和上世纪90年代为第二、三阶段。此次全集以时间为轴,倒序编发了这些作品。康志刚说:“书中一些文章虽然有年头了,但与时代并不脱节。例如新收录的《年头岁尾》,讲的就是老夫妇俩,为得到宅基地,按老‘规矩’给干部送礼,结果新领导不仅不收礼,还按规定把地批给他们。故事既有对不正之风的鞭挞,也有对人性美的呼唤。让读者在得到艺术享受的同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很符合当下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所倡导的文艺创作新方向、新目标。

著名作家孙犁评价贾大山的小说,“能给人一双看清是非,辨别美丑的眼睛。”对于年轻的读者而言,贾大山这部全集忠实历史、忠于生活,微妙而精确发掘出文化和人性的敏感之处,读着禅意浓浓,芬香四溢。对于上了年纪的读者来说,贾大山的文章十分亲切,里面反映的民俗故事,符合老百姓的审美,给人以向善的力量。“这本书体现出贾老师的为人、为文,可以说是本生动的教材,很值得推荐给大家。”康志刚说。

 

编辑: 双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