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地贷款如何“好贷好还” 河北助学贷款调查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筹措大学费用的重要途径。但据记者调查,由于银行担心风险和成本问题,造成贷款程序繁琐,审批困难,使有些贫困学生不能如愿贷到款——
生源地贷款,如何“好贷好还”
现象:申贷比较低,去年4县区都仅有1人贷到款
高考 分数出来后,家住灵寿县偏远山区的准大学生孟旭又喜又忧,喜的是终于考上大学了,忧的是六七千块的学费和住宿费没有着落。孟旭的父母在外打工,收入不高,姐姐在外上大学需要花钱,奶奶又要经常吃药,家庭比较贫困。孟旭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上,但经多方打听后却得知,想助学贷款也并不那么容易,孟旭考上大学的喜悦心情一下子被冲淡了不少。
据了解,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学生在户籍地办理的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学生在校期间的学费和住宿问题,最高限额为每生每学年6000元,目前已成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筹措大学费用的重要途径。
“复印证件、开贫困证明、盖章、寻找公职担保人、借担保人证件办手续……收到录取通知书后,我连着跑了十几天后,才申请到5700元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其中包括4500元的学费、700元的住宿费和500元的书费。”谈起去年申请贷款的经历, 霸州 籍的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大一学生刘洋(化名)忍不住抱怨了两句,“经常为补办一个材料跑几趟,多亏当小学老师的小姨肯当担保人,否则我的贷款肯定没戏了”。肥乡籍的河北师范大学大一学生张利伟也很费力地申请到贷款,所幸的是她没有遇到“有公职人员担保才发放贷款”这一要求。根据有关规定,这种助学贷款是一种信用贷款,无需寻找担保人。
由于程序繁琐,审批较难等问题,申贷比(放贷人数和申请人数的比例)一直较低,供需差距较大,不少困难学生不能如愿贷到款。记者从省教育厅了解到,去年,清河、香河等4县区都有几十名学生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但最后仅有1人贷到款,申贷比低于5%。“这些县可能仅仅是为了不当‘空白县’,以免被全省通报。”业内人士如此说。
分析:贷款期限长无抵押,较一般贷款管理成本高风险大
“2009年以前办理的生源地助学贷款,至今仍有40多笔、20多万元的贷款未还,已成不良贷款。”隆尧县农信联社授信审批部主任刘立彬告诉记者,当时的借款学生已失去联系,学生家长多次以无钱归还等理由拒绝还款,贷款无处追踪,县联社成了冤大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