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量变向质变 技术创新引领制造业升级
2017年,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到来的背景下,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强化创新体系建设以抢占新一轮竞争制高点,我国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基础、创新能力都得到显著提升,创新体系也不断得到完善。
近日,赛迪智库发布《2018年中国工业技术创新发展形势展望》报告,赛迪智库预计,2018年,随着全国逐渐形成创新驱动发展合力,以创新中心为核心节点的多层次、网络化制造业创新体系将逐步完善,以产学研合作为有效途径的协同创新机制将持续深化,以正面防御、主动发声为主要手段的知识产权营商环境建设将不断优化,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的制造业战略性转变将逐渐加快,工业技术创新将为我国经济实现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水平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工业技术创新水平将稳步提升
各国制造业创新持续推进,制造业创新将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制造业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导致制造模式理念、技术体系、价值链发生重大变化。赛迪智库预计,2018年各国将会进一步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化合作发展,积极促进制造业创新计划融入国家创新体系。
2017年我国创新体系、创新环境、创新生态不断优化,创新观念与时俱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落实,2018年我国工业技术创新体系、创新环境、创新生态将不断优化,创新将成为国家命运所系和世界大势所趋、将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赛迪智库预计,2018年,我国工业在资金、人才和研发机构等创新要素的总量将持续增加,我国工业技术创新水平将稳步提升。
首先,技术创新经费投入将持续增加。“十三五”期间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仍将大幅增长,预计2018年我国R&D经费投入总量将突破16500亿元,研发投入强度突破2.15%。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研发投入一直占据全国研发投入的较高比例,R&D经费支出增长率保持较高水平,研发投入增长态势良好。预计2018年我国企业R&D经费支出将达到12500亿元以上。企业研发人员规模将保持在较高水平。
其次,工业企业投资建设研发机构的数量和比例将快速增长。随着企业科技创新对研发机构的重视,预计2018年,越来越多的企业日益重视技术创新,加快组建企业内的研发机构。从以上趋势看,预计2018年,我国创新总的投入力度将不断加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稳步提升,企业的创新主体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
创新成果将不断涌现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创新文化,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美国康奈尔大学和英士国际商学院共同发布的《2017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排名居第22位,比2016年上升3位。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报告预计,2017年中国创新指数将达到162。
在国际专利方面,预计2018年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仍将继续增长。我国三种专利(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受理总量自2012年以后迅速增长,预计2018年,中国三种专利受理仍将继续增长。我国有效发明专利提升空间较大,预计2018年,前十位仍主要为这些地区且维持率平均值保持在65%左右。
在全国技术市场的交易情况方面,2008年至2016年我国技术市场成交额保持高速的增长态势,2018年我国技术市场成交额增长率仍将保持15%左右的高速增长态势。在新产品销售方面,预计201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仍将大幅高于主营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但在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方面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从以上趋势看,2018年我国创新指数将持续上升,工业技术创新环境将持续优化,创新能力将持续提升,创新成果将不断涌现,创新成效也将显著增强,技术创新支撑经济发展和工业转型升级的作用更加突出。
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建设了一大批制造业创新载体,这些创新载体为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这些已建成的创新载体基本上处在“技术产生—扩散—首次商业化—产业化”链条上的不同位置,彼此相对独立,创新力量比较分散,难以适应网络化协同创新的新趋势和新要求,亟需组建新型创新载体,打造制造业协同创新网络。
同时,创新成果转化通道不畅,技术创新对产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机制尚未形成。各自创新活动的目的严重分化,导致了创新链上研发与产业化环节出现脱节。主要表现为科技成果向产业转移转化不够,主要原因在于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主体的缺失和产学研合作不够紧密。并且,美欧等发达国家为维护其在制造业领域的既得利益,借机对我国制造业领域知识产权问题不断提出质疑,我国在应对质疑方面形式较为单一,制造业领域知识产权国际话语权有待提升。
此外,目前我国制造业质量品牌建设滞后,供给质量与需求仍不匹配质量强和品牌强是制造强国的重要指标。一方面,质量是我国实体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多数领域的产品质量与世界先进水平存在一定差距,行业普遍存在获证企业生产“非标”、“低标”产品(即其产品质量低于国标、行标规定),给我国造成巨大的损失。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制造业品牌建设水平与世界第一制造大国的地位仍不匹配,是典型的产品大国、品牌小国。截至2017年,我国制造业的自主品牌约有170万之多,但市场认可度尤其是国际市场的认可度较低,品牌附加值和竞争力都不能与国际知名品牌相抗衡。
针对上述问题,赛迪智库建议,要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化布局,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打通科技到产业创新通道;主动发声,大力提升我国制造业知识产权国际话语权;推动制造业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高,加快形成以质量品牌为标识的竞争新优势,加强质量品牌宣传,扩大自主品牌社会影响,激发企业培育品牌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