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多措并举破解养老金“收不抵支”

25.11.2015  09:20
  财政部近日公布的《关于2014年全国社会保险基金决算的说明》显示,2014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2327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支出19797亿元,增长18.6%。支出比收入增幅高6.7个百分点。

    

  人社部早些时候公布的《中国社会保险发展年度报告2014》显示,即使包含财政补助,2014年已有河北、黑龙江、宁夏三省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金收不抵支。

  

  是什么原因造成部分省市的养老保险基金已到了难以为继的程度了呢?

  

  其一,养老保险基金支出端增长较快。为了拉近企业职工与公务员退休工资之间的差距,同时也是出于对抗通胀的需要,企业养老金持续“11连涨”,这让基金不堪重负。同时,我国提前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目前60岁以上的退休老人已接近社会总人口的20%。

  

  其二,由于企业养老金连续上涨,而部分效益不佳的企业在岗职工的工资却没有大涨,所以在岗职工和退休人员的收入甚至出现“倒挂”,发生了退休之后反而会比在职时高几百元的现象,于是企业职工都想着办法要尽早退休。

  

  其三,养老保险基金收入端的增长跟不上支出端的增长。由于省、市一级政府制定的缴费基数过高,即使按照60%征收,缴费基数仍然高于有些县市企业职工的实际收入,扩面难度非常大。一些地区为了避免缴纳养老保险费,更多的企业则改变用工方式,不直接招工或是干脆就迁到外地去了。

  

  现如今,我国养老金“收不抵支”的状况已不可持续。如何做到各地养老金能够做到“收支平衡”而可持续发展呢?

  

  首先,统账结合这种模式要进行改革。在现有的制度结构下,既想要公平,又想要效率。个人账户计息率过低,导致养老金水平下降,社会总福利下降也就在所难免。

  

  尽快修改《社会保险法》,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分离,将社会统筹作为第一支柱。全国统筹只统筹基础养老金这部分,而个人账户还是留在地方。同时,将分离后的个人账户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一起作为第二支柱,完全由企业个人来承担。也就是说,职工基本的养老保障由全国统筹养老基金负责,而个人账户中的资金、企业缴纳的年金等都作为提高职工养老生活质量的目的。

  

  再者,各省市的养老保险基金,应扩大养老保险缴费范围,清理企业欠费,严格控制违规提前退休。一方面养老金双轨制必须逐步被打破。另一方面,逐步将基本养老保险统筹收回到中央政府层面,同时适度降低养老保险的征缴金额,这样可使更多雇佣外来职工的企业主动积极缴纳养老保险金,因为全国养老金统筹联网,意味着外来职工在当地缴纳养老金,退休回家乡也能够获得足额的基本养老保障。

  

  最后,养老基金出现“亏空”是历史遗留问题。国家除了加大民生投入之外,国企、央企既然独享国家的资源、垄断等特权,同时也应该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每年拿出垄断红利投入到养老保险基金中去。

  

  此外,养老基金也不能一味的躺在银行吃利息,更应该积极参与上市国企的股份制改革,或者参与到一级市场进行新股配售。而唯有积极参与投资,养老基金才能真正的保值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