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财政“组合拳”支持中国迈向电影强国

16.07.2014  11:33
  日前从财政部获悉,2013年以来,中央财政通过加大电影精品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加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电影产业发展、对电影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等举一系列措施,提高中国电影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跨越。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商业价值有所提高,但其在海外竞争力仍然偏弱,特别是2012年初,中国和美国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达成协议,确定在每年20部进口分账影片配额的基础上再增加14部进口分账的高新技术格式美国电影,票房分账比例也由此前的17.5%提高到25%,中国电影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为促进中国电影繁荣发展,中央财政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支持中国电影发展。   
  一是加大电影精品专项资金支持力度。近年来,电影精品专项资金年规模1.5亿元,2013年增加至3亿元,重点加强了剧本创意和青年人才扶持,增加高新技术的研发和改造投入,拓展对影片进入市场的宣传投入,加大了对动画影片的扶持力度。   
  鉴于当前科技对创作的支撑作用越来越凸显,在2013年的电影精品专项资金中,累计支出3651万元,用于电影设备数字化升级、改造和电影数字技术的推广、应用工作。此外,还有部分资金用于国产影片海内外宣传、第十五届中国电影华表奖奖金支出、购买电影农村公益放映版权和改善农村电影放映条件、青年导演创作选题策划及打击走私盗版。2014年继续安排电影精品专项资金3亿元。   
  二是加强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电影专项资金规模从1991年的1415万元提高到2013年的10.94亿元,累计收入逾40亿元,累计支出35亿元,重点支持了城市影院的新建与改造、胶片向数字化发展、全国影院计算机售票系统的推广、少数民族电影的译制等方面。近年来,该项资金的使用从支持创作向支持电影放映终端倾斜,出台了针对促进城市影院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有效地带动了全国各地的影院投资。近10年,累计资助新建改建影院金额9亿多元,从而带动了数倍的社会资金投向影院建设。从2002年起,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的10余年,全国影院数量从900余家发展至2013年底的近4000家,1.8万块银幕的产业规模。2013年,通过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对中西部及东部困难地区的县城数字影院建设,按照“先建后补”的方式予以支持。当年安排资金20540万元,对符合条件的264家县城数字影院建设予以补贴。   
  三是通过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电影产业发展。自2008年以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始终将电影产业作为重点支持内容,过去6年已累计安排11亿元。第一,专项资金始终坚持扶优、扶强,但不“扶贫”。这几年着力培育了一大批大型国有骨干电影企业,通过推动这些企业的快速扩张、发展,带动全国电影产业资源的优化整合。第二,财政部自2013年起开始实施文化金融扶持计划,引导包括电影企业在内的文化企业更多地采用银行融资渠道。第三,通过支持文化科技融合,努力提高电影产业技术装备水平,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2012年和2013年各投入3000万元,用于支持中影集团研发中国数字巨幕影院、发展高技术格式3D电影制作等。   
  为更好地推动电影产业发展,今年明确将“推动电影产业发展”纳入重大项目管理,重点支持高新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电影企业“走出去”、重要电影工业园区和高科技核心基地建设、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重点影片、重点专业性电影网站建设等。   
  四是对电影产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电影制片企业销售电影拷贝(含数字拷贝)、转让版权取得的收入,电影发行企业取得的电影发行收入,电影放映企业在农村的电影放映收入,自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免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提供的城市电影放映服务,可以按现行政策规定,选择按照简易计税办法计算缴纳增值税。   
  财政部教科文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今后将落实七部委支持电影产业文件的要求,积极安排资金,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探索财政扶持电影产业发展新路径、新模式,调动社会资本、金融资本投入电影产业,促进电影产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网站转载信息只代表文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河北财政信息网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