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指成拳”奠千秋伟业——河北省财政多举措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

11.05.2018  10:22

  沧州盐碱地上建起北京现代汽车城,曹妃甸海边迁来首钢京唐公司,张北坝上崛起云计算数据产业集群……4年来,河北省与京津合作共建各类高科技企业园区55个、创新基地62个,吸引1400多家京津高科技企业落户……

  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果。一个新的经济集群正在快速形成,并迸发出勃勃生机。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近年来,河北财政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创新支持方式,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体制机制建设、专项预算安排、重点任务落实等方面开展了系列工作,为推动河北与京津两地的深度合作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用绿色为京津冀“打底

  人口增长过快、交通拥堵、房价高涨,作为大国之都,北京的“大城市病”怎么治?京津冀三地产业结构落差巨大、发展极不平衡难题如何破?区域性污染严重、承载能力不足,生态环境问题如何解?2015年6月,《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印发,一幅宏伟蓝图徐徐展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和主要矛盾。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破解面临的难题,河北财政从推动交通、生态、产业三个重点领域作为率先突破口。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优质的公共产品,也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协同发展的优先任务之一,让绿色成为京津冀大地最亮丽的底色,三地的高质量发展就有了坚实支撑。

  河北石家庄72岁的王汝春是一位摄影发烧友。每天上午8点,他都要在自家阳台上,对着西南方的天空拍一张照片。从2014年初至今,他已拍了1000多张天空照片。所有照片按时间顺序排列,哪张蓝、哪张灰,一目了然。

  王汝春说:“石家庄的蓝天在增多,2014年是110多天,2015年和2016年每年都增加了50多天,2017年的采暖季表现尤其好,相对上年同期,好天增加了30多天。

  天空照片色调的变化,见证了京津冀地区空气质量的改善。

  北京的蓝天多了!盘点过去一年大气治污成绩单,许多人发出这样的感慨。2017年北京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2.1%,同比上升6.9个百分点。

  其中,12月份优良天数占八成多,同比上升42%。

  大气污染治理压力最大的河北持续自我加压。2017年,河北清洁能源替代工程再提速,全省253.7万户居民完成气代煤、电代煤改造。这一年,河北PM2.5平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39.8%,超额完成国家“大气十条”确定的目标任务,全省平均重污染天数比2013年减少51天。

  同在一片蓝天下,2017年,京津冀地区全年平均优良天数占56%,PM2.5浓度同比下降9.9%。进入采暖季,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12月份平均优良天数占64.6%,同比上升34.1个百分点。

  成绩来之不易。为推动区域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河北省财政在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整治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组织实施了一批重点环境整治项目。

  河北省财政厅副厅长徐联中介绍,仅2017年,全省就投入200.1亿元,全面落实“1+18”大气污染防治方案;投入83.2亿元,实施了地下水超采治理和引黄补淀入湖等水涵养保护工程;投入24.8亿元,开展了流域水污染和土壤污染重点工程整治以及农村环境整治;首批出资4.5亿元,与北京、天津共同组建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开启了永定河全流域水环境整治。

  二、“人便其行、货畅其流

  交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加快构建京津冀一体化交通网络,让京津冀区域内“人便其行、货畅其流”,河北就能更加高效、快速地对接京津。

  近年来,从各修各的路,到“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三地间的“路梗阻”逐渐被打破。

  河北涞水县三坡镇南峪村距北京十渡景区仅5公里,京昆高速上一段75公里的“断头路”,挡住了游客的车轮。随着京昆高速北京段与涞水段竣工通车,两地车程从1.5小时缩至40分钟。北京游客乐了,涞水农民笑了。村民段太山经营农家乐,现在一个小长假的收入能顶过去半年。

  4年来,三地打通扩容“断头路”“瓶颈路”800多公里;京津城际延长线、石济客专、津保铁路、张唐铁路等建成通车,京津城际推行月票制,环首都“半小时通勤圈”覆盖区域逐步增加,“轨道上的京津冀”正在形成。

  环绕渤海湾,过去天津和河北之间的港口竞争一度十分激烈。“现在,我们主动推动多个津冀两地港口合资合作项目取得新进展,实现了由‘竞争’走向‘竞合’的重大转变。”天津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梁永岑表示。

  正在建设的还有京雄城际铁路和京张城际铁路。京雄城际铁路经北京大兴区、北京新机场、霸州市,终至雄安新区,正线全长92.4公里,共设5座车站。该铁路是联系雄安新区、北京新机场和北京城区最便捷、高效的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可实现30分钟从北京城区到达雄安新区。

  作为2022年冬奥会重点配套交通基础设施的新建京张铁路建设正在紧张有序地推进,全线预计2019年底通车,未来它将成为连接京张两地的一条最重要客运通道,将把目前北京至张家口最快车次运行时间的2小时58分钟缩短至1小时。

  河北省财政厅经济建设处处长李毅介绍,2017年,省财政投入10亿元,支持高速铁路建设;投入4.1亿元,支持机场和航空运输发展,承德机场实现了正式通航;投入57.5亿元,支持重点高速公路建设,延崇、津石等重点高速项目开工建设,太行山高速等重大交通项目顺利推进;投入5.4亿元,支持港口海运发展,曹妃甸、黄骅货运码头建成投运。

  三、承接京津产业转移

  如何疏解非首都功能?瘦身健体,该舍的必须痛下决心。2017年11月底,北京动物园批发市场最后一家东鼎市场正式闭市,“动批”正式告别历史舞台。

  河北乘势而上,对接京津、服务京津,加快发展。2017年12月20日,位于河北白沟新城的和道国际动批服饰广场开业,2000多户来自北京“动批”的服装商户在这里开启新生活。

  产业一体化是协同发展的实体内容和关键支撑。着眼搞好区域内产业“大挪移”,河北省牢牢把握三地产业分工特别是制造业分工,积极开展高端高新产业转移对接,实现了产业互通有无、有效互补。

  “总投资120亿元的北京现代沧州工厂,从开工到竣工仅用18个月时间,创造了世界同类汽车工厂建设的最快速度。截至目前,沧州与京津产业合作项目1125个,总投资5524亿元。”沧州市市长梅世彤说。

  北京现代落户河北沧州,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以来,河北引进的最大的项目。两个月前,沧州制造的新款SUV车型在广州上市,这款车量产后,年产能将提升至30万台,带动沧州乃至河北汽车产业。

  2017年12月,京津冀三地共同发布了《关于加强京津冀产业转移承接重点平台建设的意见》,初步明确“2+4+46”个平台。各地在承接产业转移时要发挥比较优势,精准定位、错位承接。

  廊坊市市长陈平说,廊坊充分利用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等国家级合作平台及“永清·亦庄”高新技术开发区等区域合作平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全面对接京津科技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创新。

  截至目前,廊坊已有院士工作站28家,千人计划专家15名,协同创新基地22家,与京津冀30余家技术交易机构实现了资源共享,全市90%以上的科技型企业与京津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

  4年来,三地理顺产业发展链条,推动建立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联动机制,实现“1+1+1>3”的效果。

  京津冀数字金融产业园、中国中冶总部基地、承德北汽福田新能源汽车等一批重点项目实现了落地生产,产业转移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李毅介绍,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仅2017年,省财政安排14亿元,实施开发区、战略新兴产业示范区和重点项目合作示范基地建设;首批出资10亿元,推动设立了京津冀协调发展基金和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基金;出资1亿元,与京津合作共同设立了10亿元规模的“京津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撬动了更多社会资本投入京津冀创新领域。

  受益的不仅仅是承接地。4年来,北京累计关停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1992家,调整疏解各类区域性专业市场594家,部分学校和医院疏解稳步推进。

  四、完善合作体制机制

  过去京津冀三地虽地缘相接、人缘相亲,但各自为战、产业缺少合作、交通往来不便,导致京津两地“过胖”“大城市病”突出,周边地区却“偏瘦”“发展洼地”不少。

  实现协同发展,需要体制机制创新。如今,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相互树立“一盘棋”的观念,三地“握指成拳”的合力越发显现出来。

  位于河北沧州的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前,一条笔直的马路更名为“北京大道”,而更具意义的是另一条“”的修通——异地监管。

  过去北京药企到河北建厂,审批周期至少两年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潮下,京冀携手首开“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先河,入驻园区的北京药企依然保留“北京身份”,给企业吃下定心丸。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水区迈进,政策壁垒是三地不得不认真面对的问题。”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贵说,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举措切实为协同发展清除了障碍,为百姓带来真实惠。

  在财政部等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河北财政不断创新制度体系,推动京津冀合作体制机制日臻完善。比如,河北、天津每年各出资1亿元,财政部出资3亿元,建立了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动了潘大水库网箱养鱼清理和滦河流域水污染治理,使滦河流域水质显著改善。同时,密云水库上下游生态补偿机制达成初步意向,拟在2018年落地实施。

  财政助力,推动形成了大协同、大发展态势。三地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新格局逐步显现——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北京市“瘦身提质”,“高精尖”经济结构逐步构建,天津市“强身聚核”,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河北省“健身增效”,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生态环境保持向好态势,2017年京津冀区域内13个主要城市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近10%。

  资源要素配置范围扩大,2014年至2017年,三省市互派400多名干部挂职工作,河北省引进京津资金约1.4万亿元,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机构超6100家。

  人口规模调控初见成效,2014年起北京市常住人口连续保持增量、增速“双下降”,2017年末,北京市常住人口2170.7万人,是2000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基本公共服务共建共享,三地百姓享受更多的实惠。由于实现异地就医直接持卡结算,“跨省异地养老”的北京老人在河北燕达医院看病免受两地奔波、繁琐报销之苦。4年来,三地教育合作不断加深,医疗卫生紧密协作……

  大战略再添大手笔,新区激荡新希望。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4年来,重大国家战略扎扎实实推进,河北省用决心和汗水书写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壮美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