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助力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当天,由发展中国论坛等单位主办的第二届中医药与健康养老峰会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学者以及企业界代表认为,我国中医药产业近20多年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推动,“一带一路”及国家提出的中医药振兴发展规划等战略,为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难得的发展契机。
真金白银支持中医药产业发展
“这可是专治肝病的 ‘神仙草’。”四川古蔺宏安药业董事长黄光友边摆弄着手里那堆像干绿茶的草药,边对本报记者说,这种产于古蔺的“神仙草”俗称“赶黄草”,学名扯根菜,对酒精肝、脂肪肝有着非常好的治疗效果。
作为首次来京参会的受邀嘉宾,这位精干的小伙子一提起公司的主打产品———古蔺赶黄草就滔滔不绝。“我们那里穷,农民脱贫基本上靠种这个,按每亩2吨产量计算,农民可以获得一两万元的纯收入。”黄光友告诉记者,近几年“赶黄草”可谓产销两旺。
“赶黄草”产销两旺的不俗表现,只是我国中药工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中药协会常务副会长刘张林在发言时说,过去20年,我国中药工业总产值以约20%的年均增速递增,从1996年的235.4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8653.4亿元,增长了约36倍,占全国医药工业产值的比例从1/5增长到1/3,并带动形成了约2万亿元规模的中药大健康产业。
中药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整个医药工业主营业务的增长。据刘张林介绍,2004年至2015年,是我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利润快速增长的黄金十年。数据显示,2004年,我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利润总额增速为9.6%;到了2008年,主营业务利润增速达到了54.2%的峰值;2015年,主营业务利润增速回落至12.2%。即便如此,从2008年至2015年,我国医药工业主营业务利润增速都保持在两位数的增幅。
刘张林在会议间隙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中医药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更离不开中央财政真金白银的支持。2007年至2015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30.38亿元,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通过专项资金支持,中医药在医疗、保健、科研、教育、产业、文化等六个方面取得全面发展。目前,科技部的中药科技创新专项与工信部的中药种植培育专项,继续在扶持我国中药产业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据了解,去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印发的《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各级政府要逐步增加投入,重点支持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公立中医医院基础设施、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以及中医药人才培养。完善相关财政补助政策,将中医药事业发展投入与其他医疗卫生投入相衔接,制订有利于公立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具体补助办法,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适宜技术与服务。加大中医药扶贫开发力度,资金投入向基层、困难地区适当倾斜。地方各级政府要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中统筹考虑中医药发展需要,扩大中医医疗、养生保健、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等用地供给。
刘张林告诉记者,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我国中药产业得到社会高度关注,其全产业链长、综合优势突出的特点得到进一步凸显,在服务医改、惠及民生、改善生态、优化产业结构、精准扶贫、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明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将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这无疑给我国中医药产业平稳发展吃了‘定心丸’。”刘张林说。
创新驱动引领中医药产业“走出去”
吃了“定心丸”的中医药产业,能否像孔子学院那样走出国门,为全球各国民众提供中医药产品和服务呢?
答案是肯定的,在创新驱动的引领下,我国中医药产业将全面实现“走出去”。
中国驻德国前大使、中德交流合作协会创始人卢秋田在发言时表示,屠呦呦院士凭借青蒿素获得诺贝尔医学奖,重新引燃世界对中药的热情。他接触到的一些欧洲民众纷纷表示,愿意接受中医药。
“中医药的价值越来越被世界认同。中医药在海外发展迅猛,但世界各地发展不均衡,亚太地区及欧洲民众接受度大于美国。”美国汇智协和健康产品开发公司总裁、美国康州大学药学博士李秀艳在发言时表示,针灸是惟一一个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临床使用的中医疗法。同时,丹参胶囊在美国成功完成了III期临床试验。此外,欧洲允许地奥心血康在其境内销售。
在李秀艳看来,我国作为中药的原创国应占据制高点,否则其他国家就会抢占先机。她在发言时强调,在国际中药贸易中,80%的中药是日本产的,欧美中药颗粒剂市场80%以上由中国台湾和日本占领。同时,日本针灸也占领50%以上的欧美针灸市场。此外,日本制药企业在欧美市场抢注一些中国中药名方专利。海外中药市场上,中国拥有的专利权仅为0.3%,而日本和韩国占据了中药专利的70%以上。
“究其原因,申报注册能力落后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障碍,而中药制剂的落后成为中药产业发展的障碍。当然,中药制剂的落后与其种植、收藏、加工、炮制和使用有关。”李秀艳分析说,中医药要想走向世界,就要走创新驱动之路,包括模式创新、跨界创新、边缘创新、针对人群创新、产品差异化创新、包装创新、生产工艺创新、营销模式创新,等等。
“‘品位虽贵,绝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绝不敢减人工’。这既是北京同仁堂药店的楹联,也是中医药加工秉承的诚信文化。”发展中国论坛执行主席、中央党校教授王瑞璞在发言时指出,中医药加工工艺的繁琐与讲究,保证了药品的质量,赢得了相当多国家民众的青睐。中医药“走出去”需要创新,但不能忘掉传统背后的工匠精神。
事实上,当传统中药融入现代生活,其加工理念秉承以消费者为中心,就会让一支普通的牙膏演绎出一段传奇故事。云南白药牙膏就是这样一支带有传奇色彩的牙膏。
据李秀艳介绍,云南白药牙膏成为第一支由医药企业打造的民族牙膏品牌,第一支突破牙膏低价迷局、成功卖出20多元高价的高端牙膏品牌,第一支在1年赢利、3年累计销量额过6亿元的本土牙膏品牌,一跃成为跻身牙膏市场第一阵营的惟一民族品牌,创造了令业内外瞩目的“云南白药模式”。
李秀艳分析说,一支牙膏售价并不贵,但当这支普通牙膏搭载了云南白药品牌的时候,其售价就会上涨数倍。同样,一支邦迪牌创可贴并不贵,但当这支普通的创可贴有云南白药成分的话,其售价立马飙升。可以说,云南白药用自己的品牌提升了日用品的附加值。
本届峰会上,一些中医药生产企业也带来了自己的创新产品,让中药产品看起来更加像日用品,但药效并没有因外观的改变而衰减。
西圣安堂医药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作为首次受邀参会的公司总经理雷紫涵,她随身携带的便是一支唇膏大小的治疗烫伤的药膏。
“你闻闻,我们的烫伤膏有没有刺鼻的中药味道?”在会议茶歇间隙,雷紫涵边给记者手背上涂抹这种专门治疗烫伤的药膏,边对记者说,由于自己祖上与皇家颇有渊源,自家生产的烫伤膏则被冠名为圣喻膏。圣喻膏配料讲究,除了人工麝香外,藏红花、血蝎、乳香、没药、硼砂、黄连、凡士林一样不少。12克的用量用于患者烫伤部位,可以为患者节省近10万元的植皮手术费用。(戴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