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思变展宏图

20.01.2016  22:45

经济日报记者马志刚、祝惠春

一个大战略,正在京津冀徐徐展开。

一张新蓝图,正从梦想照进现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重大国家战略在习近平总书记“总动员令”下,迈上实质性推进“快车道”。从中央到两市一省,聚焦“一张图”,展开“一盘棋”,上下同心,主动作为,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新首都经济圈扬帆起航。

谋定思变,全面深化改革切入“老大难

一个科学的战略,总是由问题出发、谋定思变的结果。

作为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京津冀同属京畿重地,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本可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成为区域发展的示范和表率。

但现实却很“骨感”。“发达的中心,落后的腹地”,这是城乡规划学者十几年前对京津冀发展落差的描述。北京集聚过多的非首都功能,天津的带动作用不强,河北产业结构偏“”。而且,三地水资源严重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已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张、资源环境超载矛盾最为严重、生态联防联治要求最为迫切的区域……有人用“北京吃不下”、“天津吃不饱”、“河北吃不着”来形容要素流动与资源配置之窘境,有人用京畿地区自然生态系统已处退化状态来提醒形势之严峻,也有人用“虹吸效应”来分析三地之间体制机制磨合之困难。京津冀再沿老路往前走,难免越走越窄。

京津冀面临的问题,是困扰全国诸多城市群的一个缩影,城市之间不能实现合理布局、优势互补,区域发展不协调、不平衡,长期以来都是个“老大难”问题。只是京津冀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矛盾最为突出、最为复杂,关注度最高,解决难度最大。

问题在与时间赛跑。时间拖得越久,问题就越严重。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面向未来打造新的首都经济圈、推进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需要,是探索完善城市群布局和形态、为优化开发区域发展提供示范的需要,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

京津冀协同发展意义重大,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大家一定要增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形成新的体制机制的勇气”,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一系列重要论述、一个个批示,凸显了党中央、国务院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决心,清晰记录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脚步。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到天津、河北调研,强调要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考察工作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刻阐述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大意义、推进思路和重点任务。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又多次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个大思路、大战略。如今,“协同发展”已经成为红遍京畿大地的热词,胶着多年的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习近平总书记“总动员令”下,快速推进。

不把难题留给后人,这是一种无比的勇气和担当,注定会带来新气象。有国外媒体报道称,如果该计划得以落实,那么华北地区就会成为一个有强大竞争力的区域中心。《华尔街日报》网站更是用“全球无可匹敌的大都市区”来描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设计先行,“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加速推进

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是一场认识和观点的交锋。

对北京来说,最大的事是哪些该疏解?哪些该退出?遵循什么原则?在2014年举行的北京市委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市委领导坦言:多年来,我们习惯了聚集资源求增长,而且轻车熟路,也确有成效。现在,北京要疏解功能谋发展,缺乏现成经验。

对于天津、河北而言,在京津冀大格局中如何定位?该接受什么产业?哪些地方来对接?首先在什么方面动起来?也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需要深入研究。

大战略需要大谋划。统一思想,不是一两个简单的行政命令就能解决的。统一思想的过程,本身就是科学设计、顶层谋划的过程。“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习近平总书记对顶层设计提出明确要求。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14年以来,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总体部署,领导小组办公室与30多个部门、三省市和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一起,多次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集中开展规划纲要编制工作。经反复研究和修改完善,并先后7轮征求各方面意见,形成了《规划纲要》稿。

201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京津冀列为我国区域发展三大战略之一。2015年4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规划纲要》,确定了“功能互补、区域联动、轴向集聚、节点支撑”的布局思路,明确了以“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为骨架。顶层设计“靴子”正式落地,为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供了基本遵循,三地协同发展由顶层设计进入全面实施、加快推进的新阶段。

全面深化改革头3年是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次会议这样说。如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主体框架正在日臻完善。

顶层设计,给予了三地各自闪亮的定位。京津冀整体定位是“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区域整体协同发展改革引领区、全国创新驱动经济增长新引擎、生态修复环境改善示范区”。三省市定位分别为,北京市“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天津市“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改革开放先行区”;河北省“全国现代商贸物流重要基地、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

有了顶层设计,认识逐渐统一,各方力量就容易拧成一股绳。刚刚过去的2015年,京津冀三地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合作更加热络紧密,多项变化正悄然发生。“谁去谁留”、“去哪谁接”等原来一些犯难的问题,也有了方向明确的解决方案。据悉,国家层面正在着手把京津冀作为整体统一编制五年规划,这是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