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寻共识 履职动真格去年四个人大调研课题 记录下代表求索与思考
调研寻共识 履职动真格
去年四个人大调研课题 记录下代表求索与思考
■本报特派记者 王海燕 朱珉迕 谈燕 简工博
2日13时许,上海代表团抵达京西宾馆。放下行李,不少代表已进入“两会”工作状态,或埋首议案的酝酿书写,或整理会议发言的材料。
面对记者们的采访,代表们显然有备而来。在他们侃侃而谈的背后,可以看到四篇调研报告的影子,这些报告透出的是在沪全国人大代表对时下热点的求索与思考。
每次调研都充满“激辩”
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上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陈戌源,去年领衔“关于混合所有制企业发展”的专题调研。对他而言,这一次调研“空前激烈”。
“这或许是分歧最大的一个议题,国企、民企、各种所有制主体,各有各的意见。”陈戌源代表说,“做理论阐述容易,但你要拿出一个可操作的路线图,很难。”
这项启动于去年年中的调研,目标恰恰不是成为一份“理论报告”。有趣的是,调研组的人员构成也颇具代表性:除陈戌源外的另两位小组召集人,葛俊杰代表是国企光明集团副总裁,王均金代表是民企均瑶(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小组成员则包括党政领导干部、大型央企负责人、金融机构高管、咨询师、经济学家、法学家、村级经济组织负责人等等。“这也算是‘混合所有制’,”陈戌源笑道。
从最初的实地走访,到中期的集中讨论,直至撰写报告,“激辩”贯穿调研始终。陈戌源说,光一个走访环节,代表们就遍听政府部门、国企、民企意见,并专门走访了多家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成功者和失败者。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文字过万。陈戌源介绍,这是几经争论、数易其稿后得来的,“最初一稿后来几乎被全文推翻”。尽管离凝聚全社会对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共识尚有距离,但陈戌源觉得,这场空前激烈的调研,已经走出了期待的一步。
调研单位均不回避问题
沪、苏、浙、皖四省市,是中国最具活力与竞争力的经济区域之一,也是世界上公认的第六大城市群。四个专题调研中,“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个选题让人眼前一亮,这是跳出上海、视野更高的一项调研。
“长三角有很好的合作基础,比如交通流、信息流、物流等有很好的基础,文化也相近,这是资源共享的前提条件,但也存在行政壁垒,能不能在更高层面作顶层设计,拓展合作内容?”调研召集人之一朱志远代表说,“因为触及‘行政壁垒’,一开始以为会很难。但我们所到之处,大家都不回避这个问题,谈得也很充分。”
张全代表是水污染防治专题的召集人。他说,“我们去了江苏、浙江、安徽等地,参加调研的代表各行各业都有。调研一圈下来,大家认为,推动区域水污染防治协作,关键在于破解流域水污染防治相关体制机制瓶颈,重点在于立法先行。这次调研的一部分内容将转化为议案,包括水污染防治法的修改,以及代表准备酝酿提出的《长江法》议案。”
在最终形成的调研报告里,代表们的建议中肯而不乏灼见,诸如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政策和制度保障。其中,尤其指出,上海要主动履行“排头兵”责任,率先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往纵深发展。
助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都说要让守信者一路畅通,失信者寸步难行,但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一处失信、处处受阻’。我希望通过调研,找出病症、对症下药。”来自企业一线的周振波代表去年参加了全国人大代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专题调研组,与其他代表一起调研信用平台、开展走访座谈,借鉴“他山之石”,形成的调研报告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此次“两会”,代表们将就调研报告形成的若干建议转化为议案、意见,助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据调研组召集人邵志清代表介绍,比起其他调研组,参与信用体系建设调研的人大代表并非最多,但涉及各个领域,“信用体系建设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涵盖了社会方方面面”。邵志清告诉记者,从上海的实践看,自贸试验区促进投资贸易便利化,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信用体系建设正是重要依托,“当前,这方面的经验制度正在向全国复制推广。但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法规制度存在缺失,基础数据质量不高,信息共享有待加强,信用服务行业的整体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此次参加“两会”,邵志清打算继续提交议案,加快推进立法,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提供法律支撑。
方方面面声音都被记录
去年7月至9月,15名在沪全国人大代表组成“司法体制改革”专题调研组,全国人大代表林荫茂是召集人之一。
“在调研组启动会上,我们另一位召集人陈旭的一句话让我很有共鸣,他说这次司法改革是‘历史上的伟大革命’。”林荫茂说,许多有着法律背景、与法治工作相关的代表,都积极报名参加调研组。
林荫茂此前就曾参加上海和全国统战系统关于司法改革的调研,对于这一备受关注的课题有了一个逐步清晰的了解:“调研的过程对我们代表也是学习的过程。”另一位召集人花蓓代表说,为了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调研组在上海先后召开了4次座谈会,从市高院、市检察院到徐汇、闵行、宝山区基层法院、基层检察院,8家先行试点单位从审判员到行政人员,方方面面的声音都被调研组一一记录。
一开始,大家最关注的问题就是“转岗”和“收入”。林荫茂说,随着调研组的不断深入,越来越明确司法改革应该坚持“公正”和“责任”这一关键。
(本报北京3月2日专电)
编辑: 石家庄新闻网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