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忠:谁该为“补丁衣服”打一个理性的补丁?

30.12.2014  16:52

    12月29日《扬子晚报》报道:给孩子穿打补丁的衣服到学校,竟然被老师责令“整改”,言之“丢了学校和班级脸面”?近日,化龙巷论坛里的一则网帖让围观的网友震惊,争议之声四起。被视作俭朴象征的“补丁”,如今竟然和“脸面”挂上了等号,部分网友开始议论起这则网帖的真实性。教育专家表示,给孩子进行俭朴教育的方式其实远不止“补丁衣服”。

    补丁不专姓“”,还姓过“”,至少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艰苦朴素倡导年代里它姓过“”。这就有了“装穷”之说,明明家里有新衣,他偏偏穿了补丁衣服示人,明明家里有厚实棉衣,他偏偏穿件露了旧棉的衣服出门。原因无他,旧衣破衣在那个年代被视为“进步”的标志,至少是一种不同流合污的姿态。由此看来,姓“”的补丁衣服本身就是一种标签式偏见。

    时代变迁,人们穿得起不打补丁的衣服了,光光鲜鲜示人完全可以做到,因此说,补丁被人们所遗忘,差不多已经成为一个历史性名词。然而人们不要忘了,补丁仍然在贫困地区是一种常态,那里的学生们仍然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因此说,人们根本没有理由对补丁说不。

    客观来讲,补丁在当下这个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不姓“”,也不姓“”,更不该姓“”。看看那些专门做旧的牛仔装就知道了,撕碎状才算美,打个补丁又算什么?进一步分析,不仅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还可能穿着打补丁的衣服,即便是城市中生活的孩子们,不也有低保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吗?而低收入群体的学子们就一定每天可以穿新衣去上学吗?既然补丁本身不姓“”,既然低收入家庭学子仍然可能穿着旧衣服来上学,作为老师来说,又为何偏偏不能容忍这种寒碜且斥之为丢了学校和班级脸面呢?

    假如你是老师会怎样对待补丁衣服?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仍然可视作民族传统,假如人们中的任何一位成为了老师,在一片奢侈攀比之风盛行之下,应当将类似的补丁一族视作“正能量”。大力倡导勤俭节约之风,而将学生中泛滥的奢侈风作一正面的引导,而补丁成为“丢脸”之事,事实上折射了老师教育方式理念的短视与狭隘。

    老师电话中表述的意思是不让穿这么破的衣服裤子,理由是影响班级学校形象,且被同学笑话!由老师的电话内容看,老师并无任何恶意,其劝别穿补丁衣服的主因在于免于同学笑话。因此说,说老师歧视穷孩子也是一种天大的误解。然而需要转变的恰恰是老师在面对补丁学生时的角色观念,老师面对其他同学的笑话,万万不可与笑穷者同伍,而应当做一个正确理解补丁衣服的裁决者。因此说,补丁衣服丢脸,需给老师打一个理性的补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