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国产文艺片的奶酪
谁动了国产文艺片的奶酪
——关于艺术电影困境的思考
■本报记者 张晓娟
各抒己言
严肃电影需支持
“一部严肃题材的艺术电影,想在赢得好口碑的同时还在商业院线里挣大钱,说白了,想得太多了。”在不少影评人看来,文艺片排片难,票房低不是单一现象,而是共同面临的窘境。事实上,在以艺术电影著称的欧洲,艺术电影的市场表现也并不抢眼。在去年荣获戛纳金棕榈大奖的文艺片里,除了《生命之树》的观众人次达360万,其余影片都没能超过250万观众。
因为《闯入者》在时光网、豆瓣网的评分一直远超同期国产片,所以,王小帅在回应关于他“发飙是为逐利”的争议时,显得底气很足。他觉得,口碑好说明观众还是有水平、有需要的,排片过低,则无法满足大家的观影需求。他认为,如果像《闯入者》这样抱着严肃态度创作,绝非盲目投资和粗制滥造的好影片,都无法让所有的投资方、发行方收回成本的话,如此往返,文艺类影片将很难在市场上继续生存。“严肃创作一旦无法生存,电影市场的前景才真正堪忧。”
好口碑、低票房,也并非所有文艺片的宿命。一些严肃题材的艺术影片,在获得大奖同时,也有不错的票房。例如,2014年在柏林电影节“擒熊”的《白日烈焰》,还有张艺谋执导的《归来》,前者超过1亿人民币票房,而后者冲到近3亿人民币。但是,这些利好的前提是,这部影片有足够的号召力,且观众走进影院,能够买到电影票。
这个五月,电影圈里“树欲静而风不止”。起因是,今年五一档7部国产片同场厮杀,同一天上映的《何以笙箫默》,与《闯入者》、《念念》的排片分别是30%以上和可怜的1.5%、2.8%。如此悬殊的排片,无疑提前给后者判了“死刑”,这让两位文艺片导演很郁闷。《闯入者》导演王小帅甚至悲情控诉,自己遇到了“从影以来最黑暗的一天”。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演员和导演也纷纷在微博上发文声援。面对一边倒的舆论,影院经理直呼委屈:“说我们谋杀了文艺片的未来,这不公平,也不客观。”
影院排片从来都是由市场决定的,这是全球电影产业和市场发展的基本原则。作为全年最热的几大档期之一,“五一”档是影院经营者冲刺销售额的重要时期,此刻要求商业片为文艺片“让路”,这显然不太可能。一位不愿具名的影业发行人员不客气地指出:“王小帅的《闯入者》题材沉重,挤在欢乐的‘五一’档并不合适。这就跟‘田忌赛马’一样,想赢别人,你得智取。”
健康的市场有一套公平的游戏规则,文艺片也不能例外。金棕榈东尚国际影城经理田洪波表示,“作为一个经营者,我们首先得养活自己。”他为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张电影票60元钱,一半分账给片方,其他还要支付人工、水电等费用,生存压力非常大。“我们影城只有5个厅,我每天18点安排一场《闯入者》,算是挺不错的时间段。可是二三个人的上座率,还是让我们很受伤。观众不买文艺片的账,我们也没有办法。”
电影圈有句老话:影片质量决定了电影能飞多远,营销则决定了电影能飞多高。省会某跑电影的记者小崔举例说:“为了《何以笙箫默》,黄晓明跑了20多个城市,爆身高晒幸福多卖力啊。还有路上的广告牌、电视广告,该片全方位的营销,大大提升了观众对影片的期待值。反观一些文艺片,发行时机不对,营销也差强人意。”接受记者采访时,80后市民李军辉也觉得,片面怪影院剥夺大家的选择,有失公允。“文艺片嘛,回头看视频网站和付费电影,感觉没多大差别。”
他山之玉
给“小帅们”支个招
艺术电影的困局真的是无解吗?其实,也不尽然。今年4月底,在《复仇者联盟2》来势汹汹时,两部文艺片《年轻诗人》和《萨雅·诺瓦:石榴的颜色》却牢牢占据着巴黎拉丁区一家影院的放映厅。该艺术院线只有3个放映厅,但上座率却在7成以上。而在商业电影发达的美国,一些小成本文艺片也不会盲目要求院线给排片,因为每年的二三月份等大片淡季,才是他们的“主战场”。
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汪帆介绍,国内可以称作“艺术院线”的雏形有两个,一个是2013年成立的“上海艺术电影联盟”,它囊括七个城市的十家影院,每家影院每周放映一场艺术电影,整个联盟全年放映500余场艺术片。另外一个是去年在北京启动运营的“惠民影院”,三个加盟影院或院线每周提供一个影厅进行两场艺术电影的放映。“如果排片比例有限,那就启动长线放映机制,定制一些‘艺术院线’,尽量让每一个文艺片爱好者,都能在影院看到他喜欢的影片。到时候,每周定一个“主题”,例如:王家卫电影周、许鞍华经典回顾等,相信上座率肯定错不了。另外卖给电影频道和视频网站也是出路。”
此外,如何把艺术电影拍得跟商业大片一样好看,吸引更多年轻观众。有人觉得,最近上映的纪录片《旋风九日》给出了一个好示范。这部原本感觉枯燥的影片,不仅加入了讨巧的动漫元素,还把故事讲得跌宕起伏。在谈到与《复仇者联盟2》同档期PK时,该片导演傅红星巧妙地说:“两者是因果关系,没有邓小平访美的9天,就不会有《复联2》这样的大片在中国放映。”得体的态度,既赢得掌声,又赢得市场。
编辑: 孙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