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别让“信得过”沦为“空头支票”
□陈广江
国家旅游局25日公布了首批“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名单,1801家旅游景区成为首批“信得过”景区,同时针对景区一票制、价格无欺诈、特殊人群优惠、预约优惠、公布价格构成、三年不涨价等社会关注的核心问题,做出了相应承诺。(5月25日《法制晚报》)
在旅游乱象频频被曝“信不过”的情况下,国家旅游局这份“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名单甫一公布,立即成为关注焦点。面对旅游潜力巨大但游客认可度不高的棘手问题,国家旅游局携手旅游景区推出“全国旅游价格信得过景区”活动,这种向价格乱象说“不”、规范旅游市场的决心是毋庸置疑的。
不过,面对这份“信得过”景区名单,很多网友并不买账。首先“信得过”的含金量就令人难以乐观。今年4月初,国家旅游局通报旅游市场专项整治情况,10家5A级景区被警告,其中就包括五台山、夫子庙、白洋淀、台儿庄、华山等8家景区。而在这份“信得过”名单中,这8家刚刚被警告的5A级景区又赫然在列。从被警告到“信得过”才一个多月,让人如何信任?
事实上,“信得过”景区创建活动遵循的是政府引导、景区自愿的原则,所谓“信得过”只是一种承诺,当然也是一种鞭策。换言之,景区想进入“信得过”名单很简单,只要拿出“六条承诺条款”即可;如果景区无法或不想兑现承诺,自愿除名即可。所以,人们难免担心:这种“软约束”能否遏制景区门票价格上涨或变相上涨的欲望?能否打破根深蒂固的地方保护主义?
怕就怕,口号喊得山响,骨子里老想着宰客。对游客来说,相关案例举不胜举,说多了都是泪。在杀鸡取卵、收入至上的惯性思维下,一旦“良币”驱逐不动“劣币”,“信得过”就有沦为“空头支票”的危险。这不,“信得过”景区名单刚一出炉,各地已禁不住敲锣打鼓地庆祝了,纷纷在官网大肆宣传本地有多少家景区入围,给人的感觉是,很多旅游景区、地方政府没有把“信得过”当成一种承诺或鞭策,而是当成了招揽游客的金字招牌。
在游客眼里,“信得过”中看不中用,像是“空头支票”,但在景区经营者眼里,这三个字可是一笔能带来真金白银的资源。报道称,国家旅游局和各级旅游部门将从政策、资金、项目、人才培训、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大对“信得过”景区的支持。搞惯了一锤子买卖的景区,会不会在“信得过”活动上再搞一锤子买卖,同样无法令人乐观。
当然,公众的质疑和“信不过”,也是一种监督和鞭策的力量,可以倒逼作出承诺的景区向“信得过”的目标努力。即使“信得过”沦为“空头支票”,还有新旅游法这把“尚方宝剑”为游客撑腰。所以,质疑的同时,我们更要积极参与,监督景区一诺千金,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的旅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