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一星】许清海:不移白首志,守得孢粉香
显微镜下,他是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家,实验室外,他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老者。他就是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许清海教授。
1951年,许清海教授出生在父亲是工人,母亲是农民的平凡家庭。17岁中学毕业后,许老师进入了军队,5年的部队生活,带给他的不仅是耐得住寂寞,忍得了清贫的品质,更在他的心里埋下了为国家贡献一生的种子。1975年,当时是工人的许老师得到一个机遇,那就是去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学习地层古生物,也就是这次机遇使许老师与地理学研究结下了终生不解之缘。许老师对此一直谦称:“能有今天的成就只是自己遇到这样一个机遇罢了”。
在那个知识匮乏的年代,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人对知识的寻求该有多么渴望?许老师为我们做出了表率。大学毕业时许老师的外语水平很薄弱,为了能看懂有关研究领域的英文文献,许老师无论严寒酷暑,每晚下班后骑车去离家一小时路程的夜校学习英文,坚持背英语单词,那时,家里的单词小卡片有十几摞之多。长久的努力付出,带给他的便是能够与外国专家学者自如交流,探讨学术问题。后来,许老师在河北省地理研究所工作时,主动要求到长春地理研究所进修学习孢粉分析,也正是这段进修经历让许老师从此专注在孢粉分析这项基础研究工作上。
研究总会有坎坷,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下来,当被问到在研究过程中是否有想过放弃的念头时,许老师说:“科学问题从来都是一点一滴解决的,你越是深入到这个领域,越是会发现这里面的很多不确定性,但是解决了一个问题就是一个收获,这就需要你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梳理清晰,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虽然会遇到瓶颈,但是国家支持,自己也喜爱,就这么坚持下来了”。
已经退休的许老师,如今依然奋斗在科研一线,只要没事就往办公室跑,坚持关注最新的科研成果,翻阅专业书籍。许老师最怕过长假,他说:“在家里也没意思,出去旅游吧,景点到处都是人,搞了一辈子地理了,见过好多稀奇的自然景色,所以就到办公室里来,能干什么就干点什么吧。爱上一个工作后,慢慢地就变成了一种享受,重要的是能体现价值,现在这个年纪了,还有用就是价值”。
我们问许老师是什么使他依旧坚持奋斗在科研一线,他笑着和我们说:“做基础研究就是要有两个耐得住,一是耐得住寂寞,二是耐得住清贫”。对花粉研究事业的热爱使得许老师十分淡泊,也塑造了他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人生会遇到很多不顺意的事情,很多事情无须强求,我们要做的就只是尽最大努力,无愧于自己、无愧于国家。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正是这样的信念,这样的追求,这种对科学默默付出、甘之如饴的精神,才使近古稀之际的许老师不放弃对于科学的追求,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许老师说:“国家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干什么,就把什么干好!”
(供稿: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通讯作者:高军生,执笔:蔡瑾萱;编辑:网络新闻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