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洲医药服务更可及
在2015年10月召开的第二届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上,中非双方通过了《第二届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开普敦宣言》,其中,“提高卫生服务可及性,提高非洲药物、疫苗、诊断试剂和卫生相关产品的可及性”被明确列入“任务清单”。如何让更多非洲人民享受到更加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又该怎样促进中非医药产业交流与合作,提高非洲医药卫生产品的可及性?
“创新性援助”提升服务能力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作为受援国的非洲各国卫生需求也在发生变化。记者从国家卫生计生委了解到,自2014年起,中国政府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援非创新探索,陆续启动了在加纳、佛得角、几内亚等国的9个“对口医院项目”,建立了中国—加纳心脏中心、中国—佛得角妇产科中心、中国—几内亚重症医学中心等,扶持受援国重点学科建设,提高其诊疗服务水平,加强当地以人才、技术、管理为核心的能力建设,促进了受援国医疗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2014年至今,在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加纳等14个国家开展了“光明行”项目,完成3183例白内障手术。今年还将继续在毛里塔尼亚、布隆迪、塞拉利昂、塞内加尔等国为白内障患者开展复明手术。
许多创新做法已逐渐得以固化。在第二届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指出,2016年~2018年,中国将继续向非洲国家派遣1500名援外医疗队员,与40个非洲国家合作开展包括白内障免费手术“光明行”在内的各类短期义诊活动,并开展专科医师师资培训、学术技术交流。支持20家高水平的中国医疗机构与非洲医院开展对口技术合作,提升非洲国家临床专科治疗水平,加大双方在适宜医疗技术方面的合作交流,为非洲国家培养专科医护人员等。
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国际合作司相关人员介绍,今年中非将继续扩大创新项目开展的深度和广度,加强“对口医院”合作、“光明行”项目,还将开展“妇幼健康工程”及“中医中心”项目等。
医药产业合作前景广阔
记者从国家卫生计生委获悉,目前,非洲已成为中国医药产品出口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并成为中国本土制剂出口的第一大市场。中非医药产品年进出口总额由2008年的9.80亿美元增长至2015年的24.23亿美元,增幅明显。
“拥有12亿人口的非洲正在迅速发展,中非医药产业合作前景巨大。”国药集团副总经理石晟怡说,在近年来国内大力支持健康产业发展和我国政府明确推动中国产业转移、进入非洲市场的要求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她呼吁,非洲各国卫生部门应积极推动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和注册的双边互认机制,以更大程度提高医药产品可及性。
另一方面,提高医药卫生产品和服务的可及性,也是2013年、2015年举行的两次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上,非洲各国卫生部长的迫切要求。在这一需求被明确写入《开普敦宣言》后,中非双方的相关会晤和沟通变得愈加频繁和畅通。
2016年11月22日~24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指导、国家卫生计生委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主办的“中非携手、提高医药产品可及性研讨会”及相关活动在上海市举行,活动使大家对非洲需求和中国创造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并且达成了一批产业合作、产品使用、人才培养合作意向。
擦亮中非合作“中医名片”
在2015年12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非公共卫生合作计划是其中一项重要产出。该计划明确提出,要为非洲提供一批复方青蒿素抗疟药品,并鼓励支持中国企业赴非洲开展药品本地化生产,提高药品在非洲的可及性。
中非医药卫生交流中的“抢手产品”——复方青蒿素抗疟药品,正是从中国医药的伟大宝藏中发掘出来的一颗明珠。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是疟疾治疗的首选方案,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
据了解,为提高非洲药品可及性,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治疗等方面的优势,2016年~2018年,中国政府支持以同仁堂等为代表的优秀中国中医药企业在南非建立分公司,转移相关技术,为更多非洲人民提供可及、可靠、可负担的医药产品、疫苗及医疗设备。
“同时,也需要非洲国家在医药卫生产品的标准和认证方面与中方密切合作,提供贸易便利化,设立医药产业园,提供优惠政策,鼓励中非企业间的合资合作。”李斌在第二届中非部长级卫生合作发展会议上说,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适宜的医药卫生技术和产品能够更快、更多进入非洲,为非洲人民造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