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金融活水滋润小微企业

27.08.2018  11:40

  8月2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进一步推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政策落地见效,包括着力疏通政策传导机制、适当提高贷存比指标容忍度及优化监管考核等。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已出台多项措施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施策,这一导向引起多方关注。专家认为,这将有助于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让活水流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去。

  贷款利率明显下降

  央行介绍,今年三次降准释放资金中有1万多亿元定向支持小微等普惠领域。6月23日,人民银行等五部门印发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政策文件,出台增加支小支农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下调支小再贷款利率0.5个百分点等23条具体措施。6月29日,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召开全国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电视电话会议。

  “总体看,相关政策措施有序落实,政策效果逐步显现。”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朱鹤新说,7月末,普惠口径小微贷款同比增长15.8%,比上年末高6个百分点。7月份新发放的单户授信500万元及以下小微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下降,平均水平为6.41%,比上年末下降0.14个百分点。

  成效显著,但问题依旧不少。朱鹤新指出,当前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因素增多,央行将流动性注入银行体系后受到资金供、求双方意愿和能力的制约。信用扩张受到供给端和需求端多重约束,有时存在金融体系“有钱”难以运用出去的情况。

  “从需求端来看,小微企业自身存在财务不规范、抗风险能力差以及抵押品不足等问题,这些都不利于小微企业的融资。从供给端来看,考虑到风险及成本等因素,不少金融机构,特别是一些大银行,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的积极性不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打通“最后一公里

  如何让资金切实流向小微企业,推动金融更好服务实体经济?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不搞“大水漫灌”,注重精准施策,着力疏通政策传导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小微企业贷款,降低融资成本。

  “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打通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举措。”朱鹤新说,这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包括坚持结构性去杠杆的大方向不动摇,金融机构要增强服务小微企业的内在动力,发挥好“几家抬”的合力,通过改革的举措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等。

  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合理确定小微企业贷款期限、还款方式,缩短贷款审批周期,适当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稳健发展中小企业高收益债券、私募债。建立金融机构绩效考核与小微信贷投放挂钩的激励机制。加快落实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政策。适当提高贷存比指标容忍度。支持发行小微企业贷款资产支持证券。

  近期,财政部、央行均表示将进一步采取行动。财政部指出,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出台操作办法,将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单户授信额度由1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央行介绍,将在中小企业私募债、小微企业金融债、小微贷款资产证券化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探索,拓宽资金的来源,更多地支持大中小企业的发展。

  促发展防风险并重

  “开前门,让我们的资金切切实实流向小微企业,流向实体经济当中。同时,要注意防范道德风险,守好风险底线,让活水流到真正需要的地方去。”朱鹤新说,下一步要发挥好政策合力,做好政策协调,发挥“几家抬”的作用,切实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质效。同时依法依规查处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内外勾结、弄虚作假、骗贷骗补等违法违规行为,实施跨部门多层级联合惩戒。

  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坚持促发展和防风险并重,优化监管考核,增设小微信贷专项考核指标,使小微企业得实惠,禁止存贷挂钩、借贷搭售等行为,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信贷风险。

  赵锡军认为,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既要突出精细,也要强调规范。一方面金融机构要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对小微企业的业务、管理、风险进行细致分析,了解企业是否缺钱、缺多少,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提供精准服务。同时政府部门要与金融机构、小微企业协同努力,搭建信息提供平台,为金融机构提供数据信息,抓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另一方面在监管上可以适当提高容忍度,但对于违法违规行为绝对不能容忍,要呈现既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又守住了风险底线的局面,推动形成良性循环。(邱海峰)

三大部门协调发力 减税降费等政策精准度提升
  近期,为更好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财政厅
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
  新华社北京9月6日电 记者6日从财政部了解到,中国新闻社河北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