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百姓竖起大拇指的“便民菜单”
从修鞋修伞到办证办事,从学习烧菜到缴水电费,从测量血压到聊天解闷……走进上海闵行区吴泾镇的“1号里”居民服务平台,“便民菜单”样样齐全。“十二五”期间,吴泾镇等众多上海基层社区积极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让居民在走出家门“一公里”的范围内切实得到了便利服务,收获了好心情。
“要说便民服务,我看就是一个‘实惠’最要紧。”62岁的孔顺祥是首个“1号里”服务点“祥翔团”志愿服务团队的团长。在“1号里”,居民自身就是最重要的一支服务力量。“祥翔团”下设议事、项目、宣传、文体和服务等5部门,率领该“1号里”所辐射的虹梅景苑4个居民区、38支文体团队、800多居民参与社区自治。
以“实惠”为宗旨,“1号里”的便民服务事无巨细,而且实在。“我们的‘便民服务坊’每周两次为老人免费理发,给居民跑腿修小家电买零件,就是配钥匙,我们这里也比市面上便宜好几块钱。”孔老对记者说。
根据居民日常生活需求,“1号里”把便民服务切实落到实处,服务点张贴每月、每日服务菜单,使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磨刀、裁缝、修鞋修伞、下沉门诊等近20项服务。
“居民也愿意参与,对社区的认同感逐渐形成。我们这里人气很旺的。”孔老笑着说。记者采访时,一位志愿者正坐在缝纫机前,帮着居民改窗帘。
除了居民自治,吴泾镇把“1号里”作为镇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下沉服务点,代理代办人口、城管、计生、社会救助、就业、社保、证照、助残等八大类53项业务项目,免去了居民的来回奔忙。此外,还有社会参与的服务28项、社会组织运作的服务8项,合力助推便民服务落到实处。
据介绍,吴泾镇目前两个“1号里”每天的服务人数达到500人以上,方便居民生活之外,“365天不间断”的文娱活动,也让老百姓乐在其中。
殷云富是新泾新村“1号里”的志愿者。退休后,殷老加入“一米阳光”志愿团,为社区居民调解纠纷。“每天电话不断,恨不得比上班的时候还忙。”殷云富觉得生活充实,“能有地方让我‘发挥余热’,我觉得快乐。”
虹梅景苑“1号里”所辐射的是4个动迁安置小区,丁林祥就是其中一位动迁户。生活环境、生活方式上的变化一度让这位“老农民”不大适应,但现在,在“1号里”做志愿者的他感觉生活别有一番滋味。
“我以前种菜,现在改种花了。”丁老对记者说,“在‘1号里’的‘绿庭院’我教大家怎么养花,也提倡居民‘阳台养花’,既美化环境又点缀生活。”
有事做、有乐趣,“1号里”逐渐凝聚起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公共空间显得愈加温情,也让“家园”的概念根植在每位居民的心中。记者看到,虹梅景苑“1号里”一楼的“心灵坊”里,六七个阿姨围坐在一起畅谈聊天,“厨艺空间”内,社区的“知名大厨”李翠华正在热气腾腾的灶台前教居民烧制上海特色菜四喜烤麸……
据透露,吴泾镇计划在目前两个“1号里”的基础上,用3年时间再建4个“1号里”,形成“一公里社会治理服务圈”。
“每个‘1号里’都定位于辐射周边一公里内2至3个村居委,今后6家‘1号里’将覆盖吴泾镇大部分地区。”吴泾镇党委书记张国荣说,将深化探索党建引领共治、政府主导参与、社会力量协同、居民协商自治的“1号里”社会治理新模式,让每一个“1号里”都真正成为“为民服务的社区、协商自治的家园、休闲娱乐的港湾、爱心汇聚的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