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意识在游客心中生根

08.04.2015  23:09

小长假结束之际,照例会有高速拥堵、景区爆棚的新闻轰炸眼球,舆论也照例会对一些游客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进行批评。远的不说,近在家门口的石家庄太平河公园景区变“烤场”就是一例:记者在现场看到,烟熏呛人不算,竹签等垃圾散落树丛,水面上还飘着废弃塑料袋,而呼朋引伴吃得甚欢的游客对此却浑然不觉。(据《燕赵都市报》4月6日报道)这样的新闻见诸报端之后,无不引发“如何才能让人们文明出游”的讨论。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旅游局依法制定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于4月6日发布并施行,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工作同时开展。自此,对于以前只能苦口婆心地劝说、阻止、引导的不文明行为,有了惩戒的硬手段:有扰乱公共汽车、电车、火车、船舶、航空器或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秩序,破坏公共环境卫生、公共设施,违反旅游目的地社会风俗、民族生活习惯等六类行为的游客,都要被这一暂行办法“拉黑”。

值得一提的是,相较于之前上海、福建、扬州等个别省市对游客建立“红黑榜”、纳入征信平台等管理措施,“暂行办法”将对不文明旅游行为的治理升级到了“”字头,实现了对旅游不文明行为的人群“全覆盖”;相较于以前旅游部门与民航部门之间建立文明旅游信息沟通机制,“暂行办法”将信息共享扩展为“必要时向公安、海关、边检、交通、人民银行征信机构通报”的多边沟通,可谓惩戒更严、约束力更强。

如果说,对游客个人来讲,以前不文明行为只关乎道德与素养,那么,从现在起,则势必对个人生活、工作的诸多方面造成严重影响。比如,按照“暂行办法”,旅游不文明行为将被纳入个人信用不良记录,仅此一道“金箍”,就可以达到“一时任性带来烦恼无穷”的效果。那些不文明的游客,也该长长记性了。

文明素质的提升、文明习惯的养成,需要“”的一手,也需要“”的一手。在促使游客加强自我约束,养成文明旅游习惯方面,倒逼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一方面,提升文明素养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教育和舆论的合力,以期形成内心深处的自律;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法律法规层面的硬性规范与惩戒,这属于外在管理的他律手段。而实践也早已证明,当自律不足持时,严格的、普遍的他律就显得更加重要和必要,而“”字头的“暂行办法”无疑为达成这样的他律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前提。

小细节处见大国民。是将垃圾随手一丢,还是放到垃圾桶内;是在公众场合大呼小叫,还是注意控制音量;是做“移动的钱包”,还是在行为举止间擦亮中国名片……这些细节,都可折射出个人和国家的文明素养。据统计,去年,我国国内旅游达36亿人次,境外游突破1亿人次。在国内游和境外游均呈井喷之势的情况下,进一步提高游客的文明素养问题更显紧迫。“暂行办法”的发布和实施,用他律的手段提升了文明旅游的社会“墒情”,最终将促使旅游文明在人们的心中生根,成为行为自觉。(蔡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