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双创成为发展新动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是国家基于转型发展需要和国内创新潜力提出的重大战略,旨在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之中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让那些有能力、想创业创新的人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实现靠创业自立,凭创新出彩。国家为推进双创已出台了很多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创新创业环境,人们选择就业或创业的余地增加了,在不少领域出现了很多创业创新亮点,新的经济增长点也不断涌现,双创在支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趋凸显。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是谋求让所有人放下本职工作都去创业,但却又与多数人相关,毕竟创新创业不是少数人的专利;创新创业既要政府支持,又必须让市场在其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如何更好地发挥二者作用,创造一个更良性的创新创业环境,这是搞好双创工作的核心。为防止双创工作被片面化理解,防止昙花一现,防止行为扭曲,需要进一步明晰双创的内涵和战略意义,厘清工作思路,完善政策体系,加快构建双创生态系统。
一、推动双创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重大战略
双创是基于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发展需求,致力于打造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进入新阶段后,我们已彻底不能再延续传统的发展方式,必须从根本上依靠创新驱动,调整经济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双创是探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一条新路径,通过双创产生更多“铺天盖地”的创新,与“顶天立地”的科技突破相辅相成,构成有系统、多层次的国家创新体系。更重要的是,双创将创新与创业相关联,用创业牵引创新,用市场需求拉动创新,实现产学研自然贯通,让市场在创新中起决定性作用。在双创中会产生很多新业态、新产业、新模式,并使传统的服务业领域被大大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涌现,这样积少汇多,积小汇聚,双创就会逐渐成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依托。
双创是基于我国人力资源丰富、国内市场大、工业体系完备等特有优势和巨大潜力,致力于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上个世纪80年代的土地承包制改革,激发了亿万老百姓的劳动积极性,现在我国有13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如果把这其中蕴藏的无穷智慧和创造力再次激发出来,人民面貌将会发生重大改变。中国的市场潜力巨大,即使一个细分的边缘市场都可以支撑成千上万个企业发展。我们还有多年形成的完备工业体系,有了创意、设想、创新技术,实现产品化、规模化非常容易,也更加快捷。再加上全球化带来的便利,创业的机会、成功的概率都会大大提升,这反过来更能提升人们对创新创业的信心和期望。
双创是基于人们对机会公平、权利公平的内在追求,致力于探索劳动致富、共同富裕、社会公平的新路径。人们靠双创有了更好的出路,过上更好的生活,无收入者变成有收入者,低收入者更多变成中等收入者,收入分配结构得到改善。大学生不一定毕业就进机关、进大公司,有本领、有能力的毕业就可创业,或者有过一段工作经历后再创业,人生通道变多了,就业矛盾也会得以缓解。双创一旦蔚然成风,社会风气也会因此改观,人们不再去膜拜权势,而是追求靠本事建业、立业,社会也会更加公平、公正。
双创是基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致力于寻找更多的改革突破口。从历史经验看,最宜取得成功的改革是与百姓利益最相关、能让人们尽早受益的改革。双创关乎每一个人,人们在创新创业中最关心的事,就是改革要率先突破的领域。如要给创业者释放更多的机会,这需要加快推进要素市场改革,尤其是垄断行业、金融改革;要降低创新创业门槛,这需要推进政府改革,简政放权,降低创业成本;要调动创新创业积极性,这需要完善社会信用机制、创新激励机制、社会保障机制,让人们放心去创新,安心去创业,减少后顾之忧。
二、双创带来了新变化
创新创业环境得到改善。政府通过实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等改革,出台减少小微企业税费、化解融资难等政策,推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行动,一些长期束缚创新创业的障碍得以消除消减,创业门槛得以降低。在一些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由于持续改善本地的行政、市场、融资、司法、公共服务等综合环境,创新资源不断向这些地方集聚,甚至在深圳这些城市还吸引了大量来自美国硅谷等地的外国创客、极客等来创业。这进一步说明,改善环境是推进双创的重中之重。
创业热情高涨。创业主体更加多元化,创业“新四军”的带动效应明显。首先是留学自主创业大幅增加,2008年,留学人员回国自主创业人数约5万人,2014年达到了36.48万人,自主创业人员占归国人员比重超过了15%;其次是科技工作者带动的科技型创业备受瞩目,有一技之长、带着成果转化、看准市场需求去创业的科技工作者相比其他创业者更具优势,更有成功把握,创业的财富溢出效应也更明显;其三是大学生选择创业的比例明显提升,2013年为2.8%,2015年达到6.3%;其四是农民工自主创业人数增加,回乡创业、在打工地创业,成为新阶段农民工致富的重要途径。
创业创新路径多元化。过去在技术和社会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创业比较困难,创新也更多是在大企业内开展的技术活动。在互联网普及和技术变革时代,只要看到了市场需求,或者有技术突破的能力,就很容易诞生一批新生企业和新兴产业。这两年在“互联网+”或者“+互联网+”大潮中,电子商务、互联网医疗、交通互联等新业态出现了井喷式发展,形成了创新创业的丛林。过去的一些工业大企业也从封闭式创新转向开源创新、平台创新,过去的内部研发人员利用大企业平台,既自己创业,又为大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新创意、新技术,实现了共赢。众包、众扶、众创、众筹等创新方式也迅速发展,一些新兴的创新载体如淘宝村、电商平台、众创空间、新型孵化器、转化基地等也大量涌现,据初步统计,全国淘宝村已超过200多个,电商园区510个,各种类型的孵化器超过1700家,有8万家企业在孵。在北京的中关村还出现了很多“创新系”,如联想系、新浪系、金山系等,主要是由大企业和一些从大企业出来创业的员工开办的众多新生企业组成,之所以称系,是因为新生企业从事的业务多是大企业不想做或者看不到、做不了的事,他们相互之间彼此多多少少有关联,他们之间少了同业竞争,多的是合作、兼容、互补、共生,其中很多还是原企业资助或参股的,这些创新系构成了一种新的创新生态。
就业结构发生大变化。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一些传统产业要去产能去库存从而减少就业岗位的情况下,新增就业更多地要依靠中小微企业,依靠发展服务业。通过商事制度改革,2014年我国新增各类市场主体达到1200万户,2015年平均每天有1万户企业诞生,31个大城市失业率保持在5.1%左右,经济增速放缓但就业平稳,主要归因于新生市场主体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从产业对就业的贡献看,一些重资本型产业如钢铁、化工等,投资量大,但工厂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吸纳的劳动力非常有限,一个千亿元投资的钢厂其就业人数不超过2000人,平均5000万元创造不到一个就业岗位。如果说创造经济增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就业,双创虽然短期内不能成为支持增长的支柱性力量,但对就业的贡献确实更大,假设一下,如果1000亿元投向双创,其就业人数会是一个钢厂的几千倍、上万倍。
社会投资更加活跃。多元、海量的市场主体必然会拉动和放大投资,投向创新、创业的资本也越来越多。如2015年上半年主要以小微企业和早期创业者为投资目标的天使投资额达到约48亿元,同比增加了200%,初创期投资项目占比超过60%。截至2016年2月5日,在新三板上市的公司有5687家,总市值约2.57万亿元。众筹融资供需规模都很大,2015年上半年众筹行业成交额逾50亿元,超过2014年的两倍,行业全年交易规模有望达到150亿元至200亿元,其中绝大部分是股权众筹。
三、尊重规律,科学作为
双创有丰富的内涵,也有其自身规律性。须端正认识,尊重规律,既要主动作为,又要防止乱作为,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晰二者边界。在调动和保护各方积极性的同时,也须及时纠正实践中一些违背规律的做法。
正确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并不是让所有人不计条件、不计失败地去创业、去搞创新,就像当年的大炼钢铁一样,全民炼钢,一哄而上,造出的却多是废品、次品。大众与万众本质上强调的是人民创造力,创业与创新一定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从创新实践看,有过工作或创业经历的人、有一技之长的科技人员创业风险相对较小,而大学生热情更高,但由于经验不足失败风险偏高,因此在校或刚毕业的大学生是双创的重要参与者,但不是主体。
正确认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与小众成功的关系。相比于常规经济活动,创新是高风险的,特别是创业,失败率更高,发达国家的创业成功率也只在5%左右。当然衡量创业成功的标准不一样,有些小企业在发展初期很快被卖掉,从统计上看这是不成功的,但从创业者来看,可能就是一次资产变现,甚至是成功转型。为什么这么低的成功率、这么高的风险性还有人愿意去创呢,主要归因于激励引导和风险分担。一旦创业创新成功,其个人和社会收益是巨大的,这会产生非常强的正向激励,而且经常是你方唱罢我登场,大家都可能有机会。因此支持政策的重点要放在对激励机制的创造和保护上。失败的创新也是有益的,至少是减少了全社会的试错成本,因此国家和社会有责任来为之分担风险、分担失败,做到让他们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必须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同时政府也要承担必要的投资与金融风险。只要这样,我们才会看到有越来越多的创业创新者不断成长起来,用不着人为地扭曲创新规律来制造假的成功率。高收益性、低成功率恰恰是创新的魅力所在。
防止用工业化和运动式思维来推进双创工作。创新创业是主体多元、分散决策,政府在其中很难像过去推动大工业那样,可以定方向、定项目,甚至由政府直接操作。这就需要我们用创新的思维、方式、手段来推动双创,不能再老调重弹。一些地方用跑马圈地的方式建了很多双创园区,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来一些创客或平台,看上去很热闹,但由于没有形成完备的创业创新生态,缺乏有内在关联的经济关系,如果不及早提升或转型,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双创基地、园区难以持续下去。更要注意在双创中走形式主义和搞运动,甚至有些地方把菜市场简单改造后一夜之间就挂上了创客空间的牌子,典型的劳民伤财,毁了双创的名声。更有一些地方急着树典型,出业绩,把一些没有实质性创新的项目包装成成功案例,天天拉着去介绍经验,这样下来,即使是好企业,也容易死在传播经验的路上。
加快完善支持双创的政策体系。创新创业需要支持,但不能溺爱,既要做到支持有力和确保已有政策落地,更要防止一些地方大把拿钱粗放撒钱的做法。目前双创的政策短板主要体现在金融、人才、政府办事三个方面。银行应在双创上有更大作为,但早期并不是主力,要充分发挥资本市场、金融产品创新、社会资本在支持创新创业融资中的重要作用,让资本链无缝对接创新链和产业链,让创新创业者在不同发展阶段都能得到相应的金融支持。要进一步解放科学家和科技人员,支持更多的科技型人才走上创新创业道路,使之成为双创的引领性力量。政府改革仍任重道远,什么时候创新创业者更容易与政府打交道了,他不违法,不找你,你就不再去找他了,这可能是创新创业者最期盼的情景。
努力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创新创业需要一个栖息地,有适宜的土壤、空气和阳光,有些东西可能看不到,但是必需的,市场化、竞争、信息、经济关系就是这个栖息地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创新创业与市场化程度是相向而行的,更相信和依靠市场、经济成分和市场主体更加多元、社会环境更具包容的地方,双创才会有生长的土壤。双创不是盆景,往往是竞争中野蛮成长起来,是创业的丛林,竞争就是“丛林法则”,双创不依托公平竞争的环境,就等于树木失去了空气。信息交流对创新创业者是非常渴望的软环境,这就是为什么大城市更能吸引创新者的一个重要原因,在那里大家可以有更多交流与碰撞。在一个地方有几家成长好的大型企业和好一些的大学及科研机构,这对双创非常重要,这有利于形成紧密的产业关联和低交易成本的经济关系,大家各自分工,大学有技术外溢,大企业进行产业化和创新集成,创新创业者与前二者或紧密或松散,共同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体系。(张军扩 张永伟)
(张军扩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永伟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所长)
来源: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