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驱动成为发展主动力

29.09.2017  10:53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尽管经济增长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但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且处于合理区间,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再上新台阶,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展现着光明前景。

深入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必须解剖中国发展的动力机制。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央在新的发展阶段确立的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关键、带动整体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不仅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着不竭的动力,同时也为提振人民对于国家发展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贡献着充足的正能量。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认识。

创新驱动已成为经济发展强劲动力

前不久,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软件全部自主开发的中国高铁“复兴号”在京沪高铁两端的北京南站和上海虹桥站双向首发,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除了高铁之外,全球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研制成功、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迈入“空间站时代”、“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稳步运行,许多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互联网+”带来的新业态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在许多领域已经实现了从仿制到自主创新的转变,其创新发展不仅改变着自己,也开始影响世界。

在看到这些足以让国人自豪的中国创新井喷式发展现象的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创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加快了我国经济发展结构的优化。从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技术产业增速、劳动生产率等统计数据可见,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创新驱动在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中的分量更重了。

深化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认识

人类发展史其实也是一部创新史。人类的每一次进步,多是由于工具的创新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国际经济竞争甚至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

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讲话,如:“机会稍纵即逝。面向未来,可以说,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是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抓不住就是挑战。”“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学习这些重要讲话精神,分析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路径及成效,可以看到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以下特征:

其一,紧迫性。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紧迫性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和科技发展的规律所决定的。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增长的动力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表现出明显的阶段特征。在要素供给推动方面,改革开放初期,由于低价劳动力、廉价土地、能源以及环保的低门槛,吸引着全球的经济要素,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这种快速发展是粗放的,从资源支撑角度看,这种增长是难以持续的,从国际贸易看,这种靠低成本的增长也导致了国际贸易摩擦的剧增,难以持续。实践证明,与这种低价要素市场相适应的粗放发展方式已经走到尽头。

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我国主动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这既是经济发展内在的必然要求,也是谋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我们必须看到,我国许多产业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我们只有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才能支撑我国产业升级、创造具有引领性的未来;只有从创新上求出路、谋发展,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紧迫性,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不能永远停留在追赶的水平上,必须在科技创新前沿勇立潮头,同时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其二,系统性。

我国实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最突出的是更加注重系统性创新。我国的创新理论及政策是建立在我国经济建设实践基础上的,体现了中国特色。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系统工程,这种系统性创新体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面对我国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既要解决动力转换问题,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重构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又要解决长期以来的体制机制问题。既要形成新动力、又要解决老问题,同时还要防范经济动力转换中出现的各种风险。

其三,动力性。

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不是指一个企业和一个行业的创新发展,而是为整个经济社会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就是要通过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激发全社会创新要素的动力和活力。突出表现如下:

一是阶段性目标与长远目标的一致性。不论是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长期持续健康发展,都需要创新驱动,必须在推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上来一个根本性转变,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

二是突出问题及目标导向。如何在创新发展上下先手棋,必须明确导向,实现“赶超”到“领跑”的转变,也必须找准问题。要坚持产业化导向,加强行业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努力突破制约产业优化升级的关键核心技术,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有力支撑。要以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调上述要求,就是为了把科技创新真正落到产业发展上。

三是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在推动创新型社会的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了亿万群众的智慧和创造力。围绕“双创”实施了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为形成创新型社会不断优化制度环境和激励机制。

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制度保障

中华民族有着丰富的创新文化底蕴,“创新”思想源远流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特别是近年来,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创新成果井喷式爆发,使中华民族在许多领域开始领跑世界。因此,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要进一步树立全民族的创新自信,弘扬创新精神。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一些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层问题更加显现,需要进一步深化对体制机制的研究,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制度保障,让创新驱动成为发展的主动力。

其一,加强人才激励机制设计。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当前,在人才的考核及使用等方面,还存在着不适应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深化改革,加强人才激励。

其二,建立高效协同的创新体系。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认真解决创新的主体、创新的动力、创新成果的应用等关键问题,培育产学研结合、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良好创新格局。努力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使其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其三,进一步培育建立创新型社会。建设创新型社会体现在创新管理、创新环境和创新能力培育等方方面面。需要顶层设计,科学制定规划,把创新型社会建设提升到一个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