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群众拥有更多获得感

23.03.2017  18:24

□本报记者 王 静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牢牢守住民生底线,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民生保障成为提升群众获得感的源头活水。

何谓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从国计到民生,从主观到客观,“获得感”所追问的,有切身利益的保障,也有公平正义的实现,有环境质量的改善,也有政风社风的净化,一言以蔽之,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就是我们的追求

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就是市委、市政府出台系列保障举措的导向和源头。一系列保障举措汇聚起来,落在政府的工作报告里叫作“民生保障体系”,而落在百姓的心里就是稳稳的获得感。

2011年,市第九次党代会要求,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切实担当起政治责任和庄严使命,与全市人民一道,用全部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努力把石家庄建设成为“经济发达,就业充分,收入增加,保障健全,环境友好,生态改善,文化繁荣,城乡文明,诉求畅通,公平正义,平安和谐,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让人们生活得更加幸福。

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我市首次提出实施就业富民、教育提升、医疗健康、社保扩面提标、安居保障、食品药品放心、平安省会、社会管理创新等“八大民生工程”。

这“八大民生工程”,件件连着老百姓的安危冷暖;这是庄重的誓言和承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保障和改善民生,不仅体现在规划上,落实到行动上,更在机制上予以保障。我市在政策导向上凸显民生之重——

不断增加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将更多的财政资金保障民生支出;将更多的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投向老百姓最关心的领域。

持续推进蓝天碧水工程,下大力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和水环境治理攻坚战,重拳实施生态修复。

大力织牢民生保障“兜底网”,切实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保机制,落实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大对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困难群众的生活,使百姓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

去年11月底,我市城乡医保整合。原新农合新的药品目录将由原来的1100种扩大到2600种,农村居民报销用药范围大幅提高。解决了基层就医药品可选范围少的问题,大大缩小实际医疗费发生额与报销额的差距,参保人员将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近年来,我市先后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试点。截至目前,原新农合参保人数559万人,城镇居民参保人数152万人,城乡居民参保共计711万人,参保率达95%以上,为我市居民健康、保障基本医疗、解决因病致贫等发挥了重要作用。

去年12月初,按照全省的统一要求,我市第四次上调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2014年7月,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提高到每人每月70元;2015年1月,基础养老金提高到75元;2016年1月1日起再提高到80元。

我市印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攻坚行动实施方案》中明确,从2016年10月份开始,我市将集中利用3年半的时间,在全市开展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攻坚行动。到2020年,新增养老床位4.4万张,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40张。

医疗、养老等各项基本民生保障政策加厚加密,致力于给百姓一个不渗不漏的“屋顶”。

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

解决民生中的最难处,才能带给群众最大的好处。

为破解小学生“下午放学后、家长下班前”无人看管的现实问题,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效衔接,我市创造性实施了主城区小学生免费托管服务,主城区210所公办小学全部实施免费托管服务。托管学生6万余名,占在校生人数的30%以上,基本实现了“公办小学全覆盖、申请学生全纳入”,12万名家长因此受益。市财政1000万元托管专项经费及时拨付到位,有效地保障了托管活动的顺利开展。

政府出钱,学校看管孩子,对于我们双职工家庭而言,无疑是最安全、最放心、最理想的选择。”市民刘风表示,市里的这项举措,解决了他们实际而又关键的难题。

去年底,全市小学生托管志愿服务试点工作启动,首批18所试点小学与裕华区、新华区、长安区、桥西区4区关工委,8所高校和3个社区结成志愿服务联系单位,这些联系单位将选派责任心强、综合素质高的“五老”志愿者、社区志愿者、大学生志愿者,组成托管志愿者队伍进校参与小学生免费托管工作。

教育扶贫拔穷根。我市西部山区地域广阔,人口众多,西部6县中还有60多万群众生活条件普遍比较落后。我市要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十分繁重。

深山区百姓之所以长期贫困,根本原因在于自身缺少脱贫致富的本领。在经过大量的深入调研后,“山区教育扶贫工程”被列入“十二五”规划,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全面推进。建设项目学校,完善教学设施,健全师资队伍,设立专项资金……一项项顶层设计,一条条帮扶措施,精准对接,拔去穷根,点燃希望。目前,山区教育扶贫工程已覆盖了45个深山区乡镇,项目学校由原来的56所增加到82所,累计转移安置4.9万名深山区学生集中到县城或中心乡镇寄宿制学校免费就读,直接惠及4.3万户贫困家庭,21.6万贫困人口,有近1.4万名学生家长进城务工、创业致富。教育部门还建立山区教育扶贫工程深山区学生信息管理系统,为深山区学生全部建立了详细的成长发展电子档案,全程追踪深山区学生从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升入大学的学习经历,保障每一位深山区学生都能享受义务教育、高中教育乃至高等教育。

2016年,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800万元、“全面改薄”资金548.2万元,用于26所新增项目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及设备购置;此外,还有省奖补资金1702万元,主要用于新增项目学校完善基础设施和提升办学条件。目前,新增项目学校基础设施改造维修及设备购置基本结束,项目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显著改善。我市力争2018年82所项目学校全部实现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

让安全感从街头到心头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求。对于任何一座城市来说,良好的治安状况,都是考量一座城市管理能力的刚性目标。

如今,市区110座警务站已默默地在街头为市民服务了近6年。市民亲切地把它形容为省城“轻骑兵”、城市的“安全屏障”、街头犯罪的“终结者”。

省会公安机关曾强力推进社区警务室建设,但在社区发案率下降的同时,抢劫、抢夺等街头多发性侵财犯罪上升,一度成为治安难点。市委、市政府在多部门进行细致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安机关屯警于街、震慑犯罪、服务百姓,打造全国最平安省会城市”的明确要求。市公安局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决心实施警务机制改革,改变以往派出所、刑警队等基层公安机关坐等案件上门的工作方式,实现屯警街头、主动出击的新型合成警务模式。

2010年5月,主城区规划建设110座警务站,建立“全时空打击犯罪,零距离服务群众”警务模式的规划顺利出台,并把警务站建设列入2011年市委、市政府为民办的27件实事之一。短短两个月后,110个警务站就矗立在市区重点部位、繁华地段、居民社区、出入市口以及易发案区域,担负起治安巡控、接警处警、交通管理、窗口服务、接受求助、法制宣传六大职能,使网格化管控的警务模式从纸面走上街面。

110座警务站建立后,市区处警基点由原来的60个增加为110个,出警单元由原来的120个增加为220个,处警范围由原来的4平方公里缩小为2平方公里,出警模式由汽车出警,向适应不同实战条件下的汽车、摩托车、徒步合成化模式转变。实现了“警务综合化、警力街面化、工作全时化、覆盖网格化、服务便捷化”的目标,消除了城市原有治安盲点和空白区域,使110出警速度之快犹如“神兵天降”,可确保5分钟内,能够依照派警指令到达市区二环内的任何位置,大大增加了现场抓获率。

面对国内外暴恐活动的严峻形势,2014年起,我市警方针对火车站、人民广场、南三条市场等重要部位,以位于重点路段和重点部位的42个警务站为依托,补充武警官兵加强巡逻,使警务站在原有六大职能基础上增加“反恐处突”职能。

110座警务站,组成了一张高效的巡逻防控网,它带来的不仅仅是警务效能的提升,更有价值的则是民心安定。白天随时能见到巡逻的民警,晚上能见到闪烁的警灯和缓缓驶过的警车,对百姓来说是一种温暖与信心,而对心存不轨者,则意味着随时出鞘的利剑。

从建站时起,警务站就致力于实现一站多能、一警多能的目标。2014年6月6日起,我市综合警务服务站再次提档升级,拓展户政、出入境、治安、交管等内容的6类11项便民服务措施进入警务站,使警务站实现了多功能化,等于把公安局、派出所的办公桌搬到了大街上,搬到了群众家门口。

据统计,自警务站建站以来,石家庄主城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8.6%,街面“两抢”案件更是逐年递减,年均降幅超过16%。110座警务站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在石家庄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枝繁叶茂,成为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百姓提供了遮风避雨、安定和谐的一方天地。

让每个人有创造财富的机会

力促就业固根本。

作为我市重点民生实事,市委、市政府对创业就业工作高度重视,目标定位准、政策方向准、措施落点准。

2011年4月20日,一场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石家庄市全民创业广播电视动员大会在人民会堂大礼堂举行。将“创业”提高到“全民参与”“举城关注”的高度,这在石家庄的历史上是第一次。

从此,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能创业、创大业成为全市发展的强音,石家庄成为处处焕发生机、处处充满活力的创业热土、就业大城。

全覆盖的创业政策是稳定就业的支撑。我市连续出台了做好就业创业工作系列政策,从顶层设计保障就业稳定。随之,一系列促进创业、稳定就业的积极保障措施相继实施。持续推进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大大激发了市场活力,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井喷式增长,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创业创新大潮,拥有了更多创造财富、自我实现的机会。

为深挖“双创”潜力,我市降低创业门槛,简化市场准入手续,缩短企业创办周期。放宽创业领域和准入条件,凡是国家法律法规未禁止的行业和领域,一律向各类创业主体开放;放宽住所登记条件,允许众创空间等新型市场主体“一址多照”和“一照多址”;放宽“住改商”登记条件,支持集群注册;简化注册登记手续,实施“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企业进入市场由原来的跑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等多个部门,20天左右办结,改为只到工商部门一个窗口办理,85%以上的当场即可办结。

同时,我市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相继出台《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关于支持东西部地区市场主体发展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办法,积极搭建各种创业创新平台,不断培育创新主体,让创新创业在我市蔚然成风……一系列扶持政策,为“双创”松绑,激发了市场活力。从2013年到2016年,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我市就取得了市场主体总量增长近三分之二、企业数量接近翻倍的好成绩。

据统计,在石家庄,现在平均每天就有40多家私营企业“诞生”, 一位位“草根老板”的创业之路在这座城市顺利起航。

大学生就业难,似乎是近几年不变的话题,在大学生就业日益成为社会难题的情况下,大学生的就业成为每年的聚焦点。鼓励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按规定给予岗位补贴和社保补贴;对困难家庭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实施重点跟踪帮扶,对通过市场渠道难以实现就业的,利用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我市通过着力推行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揽子政策,连年实现石家庄籍高校毕业生登记失业率为零。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

以百姓之心为心,重视人民的“获得感”,已经成为新一轮改革发展大潮的鲜明导向。一个个“民生工程”让我们看到生活的切实改善,体味到市委、市政府对群众利益的深情牵挂。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石家庄必将描绘出更加精彩的“民生蓝图”。

编辑: 张小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