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价值观·人物】石药集团高级副总裁王金戌
【我们的价值观·人物】
“做好药就是我的中国梦”
——记河北省第三批高端人才、石药集团高级副总裁王金戌
进入石药集团17年,40岁出头的王金戌,就成为12项国家级发明专利的第一完成人,全球独家降压药——玄宁的主要研发人,中国药典“羟丙基—β—环糊精”标准的创制者。
在王金戌看来,无论科研还是生活,要想走得远,都应该踏实而执着。
“首席科学家”的执着——十年磨一剑,只为做好药
在中国的制药行业,石药集团的恩必普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它开创了我国对外进行药品专利授权的先河,而王金戌就是主研人之一。
1998年,石药集团组建仅一年时,28岁的王金戌化学工程专业博士毕业后,婉拒了导师的挽留,执着于自己的选择,进入石药,成为当时石药仅有的四名博士之一,也因此成为师弟师妹眼中的“另类”。
虽然做的是基层技术员,但王金戌认为专业对口。
“上了二十几年学,就想学以致用。”王金戌说。为了迅速进入“制药圈儿”,王金戌还恶补了很长时间的药理学、毒理学、生理学。
“给他一个项目,他要不一口气翻过去倒过来弄个彻底明白,是不会罢休的。”当年的同事这样评价王金戌。
由于专业功底扎实,王金戌刚进石药就主持了国家“九五”重大技改项目7-ACA项目,整合利用先进技术,在我国首次成功地将膜分离超滤技术及模拟移动床色谱技术应用于大规模生产,打破了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
1999年,石药把目光转向新药创制,重金投入一类新药恩必普的研发。科研能力突出的王金戌被任命为恩必普项目组副组长。“最难的不是工作本身,而是当时的制药界不认为‘刀耕火种’的历史会被中国人改写。没人相信石药能研发出一类新药。”
“那时候,连医院的临床大夫都不知道什么叫一类新药。”
对于恩必普研发初期“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的技术,王金戌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神秘的“黑匣子”。
要进行药物机理研究、药学放大研究,要进行II期临床、III期临床,要进行产品工艺和法规符合性的研究……新药研发的过程是残酷的,不仅是实力的比拼,更是耐力的考验,每走一步都要解决新的问题,要守得住寂寞、承受得了失败。
冬去春来,项目组依然在摸索着。五年后,恩必普胶囊研发成功,用于治疗脑卒中。
在许多人以为新药研发已经完成时,问题又来了。
临床发现,47%的脑卒中病人吞咽困难,不能服用胶囊,必须开发注射剂,但恩必普的主要成分丁苯酞是油性物质不溶于水,采用常规生产工艺,很难制成注射剂,必须攻克难关。
没人能够预料,这一干又是五六年。
经过上千次试验,王金戌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开发了一种新型辅料“羟丙基—β—环糊精”,利用独特的分子微囊技术,给丁苯酞穿上合适的“外衣”,“羟丙基—β—环糊精”就像一个腔体,它的里层亲油,将丁苯酞包合在内,外层又亲水,形成很多的小分散体,分散在水溶液中,不仅解决了难溶的问题,而且由于对丁苯酞的密封达到了分子级,还大大延长了药物有效期。
恩必普成为我国第三个自主研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新药,“羟丙基—β—环糊精”由于技术独特,首次在国内注册,也被中国药典定为国家标准。
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马来酸左旋安氯地平(玄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注射用奥拉西坦……靠着执着和韧劲儿,王金戌在研发路上披荆斩棘,陆续主持研发了多个药品,35岁成为石药集团“最强大脑”——中央药物研究院院长,39岁担任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首席技术官,44岁成为河北省第三批高端人才,是该批次中仅有的两名“70后”之一。
链接阅读: 【我们的价值观·人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院长张英泽